多年来,山东省招远市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充分依托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不断开展业务创新,大力支持农民增收和农村致富,实现了自身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截止2015年7月20日,该社已建立“信用村”档案240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33%;建立“信用户”档案3.4万个,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6.8%,造就和推出了一大批致富能手和致富典型,为招远市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光彩。
以信为本 树信于民
为找准信用社与“三农”共同发展的结合点,使信贷支农工作省时、省力,又守信、增效,招远联社班子成员以分工包社的形式率先对全市8个行政村进行了试点调查。调查发现:农民求贷的心情很迫切,求贷心理也很复杂,通过传统一户一担保的形式发放贷款,既浪费信贷员考察贷款的精力、不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只有通过创建农村信用工程、使大多数农户成为信用户、进而全面推行农户小额贷款及农户联保贷款,才能有效助推农民增收、自身增效。
随后,该社正式研究制定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实施办法,使信用工程建设驶入了服务“三农”的主航道。该社首先将村级组织健全、民风正、贷款能够按期收回的村作为信用工程建设试点村,并利用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时机积极争取发言,广泛宣传信用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和好处。其次是以各信用社为单位,组织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由信用社主任具体介绍创建信用村、信用户的政策、原则和方法,为“信用村”、“信用户”的顺利评选奠定了基础。第三是将“信用村”、“信用户”的评选以任务形式分配到各信用社。通过这些措施,在招远市广大农村营造了乡镇政府号召支持、村干部积极争创、村民积极参与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良好氛围,农民的信用观念明显增强,农村信贷投资环境显著改善。
纽带双联 关系加深
在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中,招远联社干部职工加强与村干部的多方联系,让村干部既当信用社业务发展的“顾问”、又当信贷支持的“导演”,实现了贷款贷前考察真实、资金放出踏实、信贷收益现实的“三实”目标。去年7月,夏甸镇勾下店村一村民到信用社申请贷款养猪,当信贷员向其索要信用社颁发的“信用证”或村委出具的“信用证明”时,该村民却以种种借口搪塞。信贷员通过电话向该村干部了解到:该村名游手好闲、刁钻散漫,信用观念很差。事后信贷员到该村进行实地考察时得知,该村民申请贷款养猪是假,被人追要债务是真,便否认了这笔贷款。而是勾下店村另一村民曹士焕一家5口人,虽然家底薄、生活困难,但其申请贷款时村委却也为其出具了“信用观念强、有一定的经营能力、贷款用途属实、可以给与贷款支持”的信用证明,村委主任和村会计还以个人名义承诺为其贷款提供担保。于是,信贷员一次性为该人提供贷款5万元,帮他建起了一座可出栏1万只鸡的养鸡大棚并引进了鸡苗。今年5月份,该贷款户不仅还清了历年结欠乡邻的欠款,而且提前归还贷款3万元。这样的事情,在招远市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很多。信用工程的创建和村干部的积极参与,不仅使广大村干部得到了工作实惠,也使信贷员放贷放心了、收贷顺心了,农民兄弟也舒心了。
立足脱贫 共同致富
贷款户有无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一直是信用社能否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为方便农民贷款、扩大贷款覆盖面,该社在实践中摸索制定了大户带小户、干部带贫困户、信用户带一般户、一点带一片的挂钩帮扶贷款制度。大户带小户既:在给个体大户投放资金的同时,根据其经营规模,动员无经营门路、无致富能力的农户积极入股,其小户资本由大户经营。小户除打工领工资外,年末根据入股项目的经营效益按股分红。张星镇大岚村王日杰,年轻时做货运生意赚了点钱,后来又贷款投资建起了石材加工厂。由于人少事多,王日杰计划对外招工。信用社和该村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动员其从本村招进了8名村民,同时要求这些村民视自家情况向其入股3万元至20万元不等。几年下来,王日杰的石材加工厂生意兴隆,在其打工并入股的8名村名不仅及时领取了高额工资、而且还从每万元股年获1000元的股利中得到了丰厚的股红收入。这些村名高兴的说:“信用社的这套大户带小户的帮扶政策可是帮了俺大忙!”。
据统计,2012年以来,招远市农村信用社仅向张星镇投放石材加工等小微企业贷款就达1.2亿元,支持新建、扩建、改建各类石材加工厂115个,使5000多个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其中打工人员年工资收入均达4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