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账面浮亏,引起投资者普遍关注。这让许多人意识到,买银行理财产品等于“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据了解,近十年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普通投资者理财的主要方式,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从2009年的1.7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近35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其收益比同期存款高出很多,而风险相对较小。让银行和投资者“双赢”了多年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会罕见地出现亏损?这对普通老百姓有哪些警示信号?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安放好自己的“荷包”?
什么原因导致银行理财收益出现负值?珠海建行私人银行理财师团队分析认为,2018年4月出台的资管新规,让银行理财的运营模式发生重大调整:首先,银行理财不再承诺“保本”,彻底打破理财产品的“隐性刚兑”格局;其次,银行资金池业务被禁止,使得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更加匹配,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开始明显走低,而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由于配置的是非标资产,期限较长,风险也相对较高;此外,银行理财估值方式发生改变,以前“摊余成本法”下的理财产品收益是很稳定的,但改为“公允价值法”估值后, 理财产品的收益就变成是波动的。近期,部分净值理财产品出现账面亏损,就是因为市场利率的上行导致这些理财产品配置的债券出现短时亏损。
在“银行理财≠保收益”时代,投资者该如何理财?珠海建行私人银行理财师团队提示,资管新规出台以后,投资者必须接受理财产品收益的波动性。如果无法接受可能亏损的后果,投资者可以选择定期存款和国债。资产配置中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定律”,即收益率高、波动性小和流动性高三项不可兼得。因为收益越高波动越大,往往期限也越长,流动性越差。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如果选择流动性好、期限短的产品收益率肯定低;如果选择收益比较高的理财产品,则必然对应的是期限比较长、风险较高。
理财产品市场的形势虽然变了,但是投资理财的“黄金定律”依然不变: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没有风险的理财策略不见得是最佳的,因为“无风险”的选择只能是牺牲流动性或收益,坐视资产缩水也是一种“隐性损失”。只有将资产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兼顾收益性、分散风险、合理流动、应急保障等需求才是科学、理性的资产组合方式。对于厌恶风险的保守投资者而言,建议改变理财策略,多了解市场行情变化,多了解新的投资渠道并向专业人士求助,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专业化要求更高的投资理财时代,只有敢于拥抱波动,与时间为友,才能在理财长跑路上收获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