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朋友陈慧岩拿着他一沓厚厚关于北方大学的书稿,他研究了好多年,写出了这本书,据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在联系出版的事了,人民大学?咱们长治这个“北方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呢?那天,慧岩和收藏家杨宏伟老师就北方大学在长治那段历史,核对了几个资料,我才知道了北方大学曾经在长治这段辉煌的历史,知道了一些北方大学的故事。
北方大学当时都叫“北大”,是“解放区第一所正规的综合大学”,1945年11月在邢台筹备新华大学,1946年1月更名北方大学,1946年,太行“北大”从邢台迁到长治,就在长治郊区的高家庄等地作为主要校部安顿下来,直到1948年5月又迁回邢台,1948年8月和华北联大合并成为华北大学,1949年12月又和革命大学、政治大学合并成为中国人民大学。
关于北方大学的创办经历、来到长治办学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以及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关系,书里讲到了很多,北方大学是新中国大学的摇篮之一,有很多大学包括人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二三十座大学都源自这里或者有早期谱系上的渊源。
当时的形势,我党胜利在即,北方大学已经着眼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已经是为建国后进行战略性人才培养的准备了。北方大学不仅学制完整,还有齐全学科门类,共分7个院系:行政、工学、医学、财经、文教、农学、艺术。其中有两个院系就是在长治组建成立的,我很好奇,就问慧岩这些院系都建在哪里了,今天还能找到相对应的旧址吗?慧岩告诉我北方大学的农学院和艺术学院就是在咱们长治组建的,也是北方大学在长治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当时艺术学院在张庄现在的幼儿师范旧址、农学院呢,就在长治市里东华门一带,即现在的长治艺校,经济植物系则在灵空山圣寿寺、文教学院在高庄的一座天主教堂,同时也是主要校部、工学院在李村、财经学院在马厂、医学院在安阳......
收藏家杨宏伟老师拿出来一件非常珍贵的藏品,我迫不及待地看了一下,是北方大学的银质毕业纪念章,纪念章背面是一个名字,我细心看了一下,是“马向奎”,据杨老师说,“马向奎”是北方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当时也许他害怕丢了,就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头。
农学院还下设畜牧兽医、糖业、经济植物三系,直到51年7月华北大学糖业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离校。接着杨老师还拿出他收藏的“兽医协会公章”、“看槽证”“解放煤矿会计凭证”,解放煤矿也就是现在石圪节煤矿,这张泛黄的会计证上还盖有北方大学印章.....
潞州区高庄的北方大学校部旧址,我是去过的,前面是一座教堂,中间现在是教会医院,最后面现在是养老院。规模和现在的任何一所大学相比,都会相形见绌,很难想象,就是那样的办学条件,会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我想,也许是北方大学强大的师资力量、生源条件和独特的办学理念,才应该是它能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史上,有着那么大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吧?
慧岩说,是啊,北方大学当时汇集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和学者,阵容可以说非常强大!范文澜任校长,还有历史学家尚钺、刘大年、荣孟源,王冶秋等;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经济学家黄松岭,知名农学家乐天宇,陶行知的副手张宗麟、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知名作家陈荒煤,病毒学家曾毅,从事研究表演艺术的吕班,画家罗工柳等人。
我想,这么多的专家学者,肯定都是当时各大学校的精英吧,他们又是怎样汇集到咱们北方大学的呢?
慧岩告诉我,当时北方大学的干部教职员,主要来自几个方面。有延安来的;有从晋冀鲁豫边区党政机关调来的,有从野战部队调来的也有从蒋管区越过重重封锁而来的,比如r王冶秋等地下工作者通过吴晗来到北方大学后,还曾经满含着热泪亲吻脚下的土地,还有相当一批人是在来到这里后,才专心致志的搞研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渐从“土专家”成长为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甚至还直接从当地聘请过,如郝家庄的兽医高国景当老师,并且拿着最高的工资。
有意思的是,当时北方大学还有外教,就是韩丁、杨早两位著名的美国友人。抗战胜利后,他们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作,因同情中国革命,于1947年来到北方大学农学院工作,韩丁是英语教员,试制“开山犁”,杨早则在农场试验牲畜人工受精。慧岩讲起这段故事,还绘声绘色的讲了王冶秋和韩丁在一起抓虱子的趣闻,以及韩丁的作品《翻身》和韩丁与张庄的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张庄小学还有韩丁塑像,他常说:我在美国也是个贫下中农......
我问慧岩,北方大学在咱们长治就先后毕业了近2000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来自解放区的吗?他告诉我,北方大学的学员,约70%来自解放区,30%来自蒋管区。学员籍贯几乎涵盖了除西藏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的。其中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几省的为多。学员里有后来写出《难忘今宵》的乔羽,有正在和毛岸英热恋的刘思齐。东南亚国家的华侨也有慕名而来的。还有不少人是通过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或中共城市工作部的介绍,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来到北方大学的。
那些眼里闪着光的年轻人汇聚在了一起,他们成为了必将改变新中国面貌的人才,北方大学在当时那么特殊的环境下,在范文澜校长的引领下,所秉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都非常有独到之处。
听几位老师讲了这么多北方大学的往事,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曾经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从我们长治的北方大学走了出去,他们有的牺牲在了战场,有的成为了新中国的见证人和建设者。北方大学于战火纷飞的艰苦环境中,他们满怀坚定的信仰,依然执着于不断点燃爱国、民主、科学的火炬,唤醒民族复兴的希望......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为长治曾经有这样一所大学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