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无论是泼辣能干、杀伐果断的凤姐,还是圆滑世故、面面俱到的薛宝钗,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但有一人,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凤姐的精明能干,也没有薛宝钗的才学教养,却凭借一己之力,得以善终。她,就是刘姥姥,一个富含生活大智慧的老太太。她一生至情至性,处事圆滑得体,又不失淳朴善良。
刘姥姥的大智若愚,恰好是普通人一生最通透的活法。刘姥姥第一次正式出场,就在为家里的生计而奔波。因为天灾,庄稼歉收,眼看秋去冬来,一家老小的冬衣还没着落,女婿狗儿无奈日夜借酒消愁。刘姥姥急中生智,忽想到祖上曾跟金陵王家连过宗。“若去主动攀附远在京城的金陵王家,或许对方拔根汗毛都比咱们的腰还壮呢。”为了能见到王家人,刘姥姥可谓是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面对门口几个挺胸叠肚的下人,她低眉顺眼地叫一声“太爷们安好”;见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便客客气气地叫“周嫂子”。见了比自己年轻的王熙凤,连忙跪在地上,拜了数拜“姑奶奶安好。”求人当有求人之态,刘姥姥深谙此道。也正因如此,刘姥姥才能如此顺利地见到荣国府的当家一把手王熙凤,最终带着“给丫头们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零钱满载而归。而她的“牺牲”,也让全家有了过冬的保障。
第二年,是个丰收年。刘姥姥带着满车的瓜果二进荣国府,这一次,她是为着报恩。这份“投之以琼瑶,报之以木瓜”的真诚打动了王熙凤,她便把姥姥引荐给贾母。贾母被她的幽默风趣所吸引, 便留她在园里小住。秋爽斋赴宴时,贾母将盘中的一朵红色菊花簪于鬓上,又叫刘姥姥过来戴花。凤姐为逗贾母开心,便把满盘子花横七竖八地插在刘姥姥头上。可面对众人的嘲弄,刘姥姥只是呵呵一笑“我这头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这一句自嘲,既承了主人的面子,又活跃了气氛,巧妙化解了危机。开席前,贾母这边对姥姥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大声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罢,又鼓着腮子不说话。姥姥这副滑稽的样子,让夫人、小姐和宝玉大笑不止。事后,鸳鸯给她道歉,姥姥摆了摆手,大度地说:“奶奶哪里话!大家热闹一气,不就为哄老太太开心吗?可有什么好恼的。”刘姥姥始终都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讨得贾母欢心。她并非不经人事,反而知晓荣国府里的核心利益是贾母,而自己身处卑微,更无力于位高权重的凤姐争辩。倒不如揣着明白装糊涂,用自己一时的忍让,博得大家一笑,何乐而不为。
贾府获罪被抄家后,王熙凤被关押入狱。刘姥姥来看望时,凤姐正病重,便托姥姥在老家的庙里求一求菩萨保佑,治好自己的病。她还从手腕上脱下一个金镯子给刘姥姥,当做供献的银钱。但刘姥姥却没有占这个便宜,忙说道:“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块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几年前,王熙凤正是风光无限时,接济了穷困潦倒的刘姥姥。几年后,两人的身份发生调转,姥姥仍记得昔日恩情,舍得在危难时伸出援助之手。面对金钱的诱惑,刘姥姥也有自己的原则:不趁人之危,不落井下石,不发困难财。王熙凤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派丫鬟小红秘密把女儿巧姐送到舅舅王仁家去。谁知,十二岁的巧姐被王仁转手卖入了南省瓜洲的一个妓院里。王熙凤在狱神庙里急得团团转,关键时刻还是刘姥姥出手相助。她一把年纪,带着孙子板儿,千里迢迢从天子脚下辗转到南方。千辛万苦找到巧姐,刘姥姥拿出三百两银子赎人,妓院的老鸨却嫌弃地掸了掸手帕:“银子不够可是不行的,快凑去吧,要不可就要接客了。”二进贾府时,刘姥姥并不是空手而归,光现银就被赏了128两,还有衣料药品若干。经过多年的经营,刘姥姥的家底也不薄了,三百两银子咬咬牙拿出来,还不足以伤筋动骨。可如若这些还不够,就势必要倾家荡产。可即便如此,刘姥姥仍没有一丝犹豫:“回去,我这就去卖房子卖地。”赎回巧姐时,刘姥姥衣着朴素,连发簪都当了去,与第一次来时已千差万别。刘姥姥与巧姐非亲非故,却因凤姐的一句:“姥姥,我的巧姐儿就托付给你了”,就倾尽所有护巧姐周全。多年之后,被救下的巧姐与板儿喜结良缘,也是一番佳话。
该争的就争,该舍的要舍。在刘姥姥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底层阶级的古稀老人,摸爬滚打一生所沉淀的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是身处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应该学会的大智慧。穷困潦倒时,她挺身而出,去贾府求助,虽丢了面子,但求来了一家人生活的保障;二进大观园,贾府人把她当成“女篾片”戏弄,姥姥却甘愿装疯卖傻,却意外换来了更多的赏赐。贾府落魄了,面对昔日的恩人凤姐,刘姥姥尽心尽力,不惜倾家荡产赎回身陷囹圄的巧姐儿。刘姥姥这一路,几乎没办上一件“聪明事儿”。可傻人自有傻福,在《红楼梦》里刘姥姥的结局算是少有的善终。古人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句话,概括了刘姥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