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提出断言:“不管在什么领域,只要是能够不断创造出重大成果的人,他们对于沟通的重视程度,绝对高于输入。”在实际中,有许多人读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的讲座,拼命地往大脑中输入了很多知识,但是仍然是原地踏步成长缓慢,并没有从中汲取出自己所需的“营养”。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输入和输出?在学习、沟通的领域,“输入”是指把信息传输到大脑中。“输出”是指讲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再以某种形式向外界表达出来的过程。通过输入,可以充实我们大脑里的信息何止是。但是只有输入,是不会给显示带来任何改变的。只有没事沟通输出,才能改变身边的“现实世界”。以我们工行的工作为例的话,了解到一个新的业务知识并通过学习理解了它是输入,将熟练掌握的业务分享给其他同事,帮助没懂的同事讲解就是输出。
很多人认为输入的量和自我成长有关。读书越多的人成长越快,因为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但在书中作者指出:“在自我成长中,最重要的不是输入的量,而是沟通输出的量。”因为无论输入再多,只要不进行相应的沟通输出的话,就无法作为长期记忆力保留在大脑中。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输出,抱着使用的目的去学习,就能获得很大的成长。
那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怎么进行沟通输出来促进自我成长呢?首先,我们要经常使用这些信息,也就是要“熟能生巧”,对新产品、新业务要反复推敲,琢磨。根据脑科学家们的研究,只有输入大脑后被反复使用的消息,才会被大脑判断为“重要信息”。更为具体地说,在两周内通过“说”、“写”等沟通输出方式使用一个信息三次以上,这个信息就会变成我们的长期记忆。其次,输入和输出的最佳比例应该是3: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曾做过相近的实验,实验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输出比例安排到六成到七成之间,将会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最后,我们需要做到输入和输出的螺旋循环,也就是要不断的总结和归纳。在不断重复输入、输出的这过程中,通过恰当正确的反馈,人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呈现螺旋上升式的成长。
输入输出过程中的反馈,就是对输出结果作出评价,根据这个评价对下一次的输入加以调整。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在输入输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对于这些“为什么”万万不可置之不理。找到了“为什么”的答案,便能看清前路的方向。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向身边“高人”、“师父”请教遇到的问题,在请教问题的同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最重要的是,在我们输入输出之后,一定要对结果进行审视,将反馈当做工作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及时对前进的方向加以修正,做到更有针对性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