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细纹刻纸作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省乐清市流传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细纹刻纸虽极具地方特色,但由于认知度较低、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等原因,极少被人提及,也极少被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细纹刻纸这个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明清年间,元霄节“划龙船”的习俗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龙船”即大型龙灯首饰龙,刻纸艺人刻制龙灯上装饰花纹,当地人称为龙船花。龙船灯的不断发展,龙船花才越刻越细,给予刻纸艺人一番施展才艺的天地。可见,是龙船花催生了细纹刻纸。龙船花是细纹刻纸的乳名。
所谓南北剪纸,北方天真浑厚,南方纤细玲珑。细纹刻纸作为“南宗剪纸的代表”,纹样与粗犷的北方剪纸纹样大相径庭。谈及其艺术特征,它以“细纹”为主要元素,所刻线条细如发丝,丝丝相连,浑然一体,堪称刻纸微雕。其装饰美还体现在“密”,艺人们可以在约4寸见方的纸上刻出喜字形、寿字形、单路锁、葵花形等几十种图案,线条均匀,干净利落。发源于民间剪纸“龙船花”的细纹刻纸,享有“纤如发丝、工整细腻”的美誉。元代大德年间《乐清县志》曾记载道 “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
乐清细纹刻纸的显著特点还在于其“中国红”的主要色彩,它由宣纸雕刻,一般的色彩搭配为红底白花或者白底红花,同时采取层层开光的构成形式,是一种将线条以特别的节奏镂空在纸张上的艺术。
乐清细纹刻纸的产生和传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乐清当地的自然地理风情、传统民俗、道德观念、价值认同等多方面,具备多元文化的特质。拥有丰富题材的细纹刻纸,将朴实的劳动人民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表达的淋漓尽致,比如莲花和鱼配,鸳鸯成双对,榴开得百子,龙凤意呈祥等;又如富贵延绵的万字纹、的连绵不断回纹、健康长寿的龟背纹等无不表达对吉祥的期盼。
不仅如此,由于乐清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靠海为生的人们常常通过龙船花祈求大海风平浪静,表达了海洋渔村人们期盼平安丰收、来年风调雨顺的朴素愿望。这里孕育出拜妈祖、祭海神、赛龙舟、喊号子、唱渔歌、放神灯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活动,人们希望通过相应的媒介来表达虔诚的感恩之心或排遣对于海洋的恐惧,祈求海洋神灵的伟大庇佑。
细纹刻纸是历史和生活的积淀。2001 年 3 月,乐清细纹刻纸的传奇人物林邦栋在德国科布伦茨博物馆的现场表演,观者如潮。当刻纸一张张被揭起时,在场的人都难以置信,呈现在众人面前的仅有竹片、刀片、白线。人们看到的仅仅是手工技艺与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文学价值,蕴藏其中的更是无形的地域人文价值与东方文化内涵。
细纹刻纸更是地方民俗文化和母题的责任。细纹刻纸非遗传承人陈余华根据乐清民谣《十二月令》所创作的细纹刻纸,详实地记录了瓯越民间盛行的“麦秆作吹箫”“娘娘信俗”“盐腌卤鱼”“巧食喜鹊啄”“月饼馅芝麻”“登高送娘舅”等充满生活情趣的瓯江民俗风情,包含了瓯江人自身文化的独特符号,亦是瓯越民俗、海洋文化、商贸文明与吉祥观念相融交合的美好见证,牢牢地守住了地方民俗文化残存的“脐带血”。
乐清,在雁荡山和乐清湾优越的自然地貌环境内孕育出浓郁的山海文化与瓯越文化。而依附于这片大地上无形文化与民俗形态在这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身上展现出了特有的价值。
身处异国异地之人怎么能想到,雁荡山下、面朝大海的乐清将人世间的美好祈愿铸成一张张剪纸刻画上永恒的赞歌:甜糯的重阳糕上要插登糕旗庆贺,软和的寿糕上要朵朵红寿花点缀,针脚绵密的枕头花、缠绕的肚兜花等等。而最隆重的龙船花装饰了龙船灯,龙船灯照亮了新年的梦。现如今,龙船花和乐清的剪花们一起,壮大成为细纹刻纸。而这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精神的延续要靠子子孙孙的无限努力,它的发展能带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以至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