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过得是如此飞快,随着年岁的增长,对年的感触总是会有不同。
最明显的感觉是成年后,对年的期盼越来越少,畏惧却越来越多,倒也不是害怕又长大了一岁,只是觉得时间流逝太快,很多事都来不及去做。
每年到了岁末,总是懊恼不已,又浪费了一年的好时光。如果每天做好时间管理,多一点自律,收获会更多,内心也会更安宁。
喜欢回忆是为了不想忘记逝去的美好。辞旧迎新的日子,免不了想起很多年前,记忆里童年的年。
和年有关的记忆,腊月,除夕,大年初一,这些特殊的日子,家乡的人们总会做很多有仪式感的事情来度过。
记得到了腊月,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办年货可是头等大事,年货包括吃的穿的用的,还有给亲戚拜年带的礼品,这里的细节可是太多了。吃的,从腊月开始,都会腌制一些咸肉,咸鱼,腊肠之类的。天气晴好的日子,一定能看到每家每户屋檐下,门口的树梢间挂满了需要晾晒的咸货,这是第一波年味。孩童们垂涎三尺,巴望着年的到来,这些美味就能早一点到饭碗里来了。
做糖果,那时的糖果可不是现在超市里包装精美的五颜六色糖果,那是用炒米和麦芽糖一起做成的米糖,里面还会洒一些芝麻,还有一些花生碎。农村妇人们为了防止孩子们上火,还会在米糖中加入板蓝根颗粒作为原料,仿佛这样做出来的米糖真的不会上火。小孩子们在看大人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口水都不知道流了多少回。等做好第一份糖果时,总是被坚守到半夜的娃娃们先尝到。
那种幸福,那种满足,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特有的产物,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这种延时的满足了。
年糕,现在超市都有卖成品的,都是机器做的,都长得一个样,小时候的年糕都是乡邻们手工制作的,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工艺复杂,现在想来极具仪式感。
先要把米泡发,想要口感好,好像要两种米混合,比例还得控制得合适,不然可能很粘,也可能很硬,这些都需要经验了。看着年长的叔叔伯伯架上柴火蒸年糕,围在灶台边的孩童们也是一副望穿秋水的模样,望着热气腾腾的蒸笼,那神情,好像期待见到掀起红盖头的新娘。
大人们看着一群馋猫一样的娃娃,便加多了干柴,希望灶膛里的火可以烧得更旺一些,让娃孩子们可以早一点尝到软软糯糯的年糕。第一笼出锅,基本上都是被当场分吃了。做年糕的大人们,孩子们,邻里间还要互送分享一年的喜悦,人们吃着香气四溢的年糕,脸上堆满了朴实的笑容,那些笑容是童年里温暖的光。
一年里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邻里间的口角纠纷也都在这一块小小的年糕里化干戈为玉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