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战略思维
记得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去工厂视察,有员工大声问他:“为什么累死的是我,受益的却是你?”
郭台铭回答,我们之间有三个区别:第一,在创业与就业。我创建公司,赌上了全部家当,而你寄份履历就来上班,不开心随时走人。第二,在选择与被选择。我不断创新,而你只是选择做份内工作。第三,在于责任的轻和重。我每天都在思考公司如何发展,而你只是选择做份内的工作。在于责任的轻和重。我每天都在思考公司如何发展,而你只要想什么时候能休息,加班有没有补助。
归根结底,郭台铭和那位员工的区别,在于郭台铭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看未来发展的,而员工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眼前利益的。二者的区别,就是战略思维方式的区别。
二、为什么战略思维如此重要?
陈中新行长讲到,战略是决定一国安全的灵魂和根本。因为它小到决定一个人、一个公司的命运,大到关系一个国家的存亡。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当机立断,正确决策,大刀阔斧地打开新的局面,而是被动地忙于应付枝枝节节的局部性事务,就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甚至会坐失良机和发生失误。
以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为例:1947年夏季,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这年年底毛泽东同志就对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的实际状况作了仔细的具体分析,得出一个全局性的结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到达了一个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这是一个大判断,是对中国革命发展进程的大判断。那时,国内局势中仍有很多不很明朗的地方,还存在不少容易使人感到迷惑的次要因素,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看清楚这个历史转折点已经到来。即使有这样那样的感觉,也没有得出如此明晰的结论。毛泽东同志经过敏锐而审慎的观察和思考,不失时机地做出这个判断。有了这个大判断作依据,怎样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这些重大问题便提到现实议事日程上来了,新中国的经济构成、经济纲领、政治纲领也到了要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告的时候了。
三、培养战略思维有什么用?
有人会说,我又不是伟人,我要战略思维有什么用?!诚然,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到达伟人的高度,那么扎根基层,战略思维就如空中楼阁,没有市场了吗?我认为恰恰相反。在基层,战略思维恰是一片蓄养“血色担当”的沃土。
培养战略思维,有益于对上级战略部署的深刻领会。陈中新行长说,新金融是建设银行的重大战略。如果没有战略思维,怎么理解新金融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深刻内涵。就像当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发展进程的大判断,如果不从战略思维、全局性、预见性的角度去尝试观察和思考,必然会被纷纷扰扰的局部、片面性的信息所迷惑,从而无法理解上级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意图。只有深刻地从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世界的、全局的、全国的视野层次去思考问题,我们才知道,新金融是建设银行求生求变的不二选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是没有出路的。
培养战略思维,是蓄养“血色担当”的一片沃土。战略的提出固然重要,但战略的执行才是关键。一定要有一种心气、有一种血性、有一种冲劲,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我一直认为,“能不能”是技术问题,“敢不敢”是思想问题。毛主席当年的战略判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坚决执行,恐怕解放战争的局势乃至新中国的成立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新金融理念的提出已有四年的时间了,战略窗口期在不断缩短,如果到现在我们还要去犹疑和彷徨,那么等待我们的只能是望洋兴叹,悔不当初。
“血色担当”的背后依靠的不仅是战略思维的积蓄,还有毫不动摇的忠诚。我认为因为受到层级、外部环境和立场等所限,可以允许有部分人始终无法完全深刻地理解上级的战略意图,但这不应该成为战略推进不力的理由。忠诚在哪里呢?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的信念在哪里呢?只有敢于迈出第一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决不做坐而论道的谈客、碌碌无为的过客、袖手旁观的看客,不躺平、不抱怨、不退缩,做到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不获全胜不收兵。我们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口碑、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