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村乐乐”视频中,最新一期是乐乐去拜访四叔。
四叔是位中老年汉子,之所以无法界定是中年还是老年,是其着装和脸上的沧桑,手掌的粗糙无法判断。四叔常年独自住在山里,靠编织山里人常用的背篓、竹筐等竹制品为生。摆在前坪的几个编织完成的竹篓看上去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四叔虽然是个粗犷的汉子,一双手却无比地巧和灵活。将竹子砍下,特别注意到他是用一根很小的锯子,这样不至于破坏整根竹子的结构。砍去枝丫,随后用刀将竹子的表皮刮干净,此时突然想到自己曾经吃过的中药中有竹子表皮的这种丝绒纤维丝丝,具有清火败毒的作用。
将竹子从中间劈开,用刀再劈成大小、厚度不一的一条条竹条,将竹条中间的竹节削去,再用专用刀具进行打磨,就可以按照竹篓的大小进行编织了。因在编织过程中,竹灰和竹屑较多,编织者大都会戴上个麻布围兜。
看四叔编竹器,完全就是在见证、观赏一件艺术品的诞生过程。先是在地上摆好横竖交错的竹条,用厚竹片固定底座,再将初具雏形的竹筐放在腿上。竹筐放在腿上不断地转动,只见他布满伤痕的手在竹条中不断穿行,用铁板和锤子敲打、加固。那不断上下摆动的竹条,像一首美妙动听的音乐。乐乐也在旁边帮忙,现学现用,将细细的竹条编成麻花辫,做成背篓的两根背带,镶嵌在背篓上下两侧。在大山深处,一栋泥土房前,一位老人在静静地享受编织的过程,满意地摆弄手中的半成品,看着渐渐成形的成品,那种欣赏和得意……从清晨到夕阳西下,动静结合的这样一幅场景无比地安逸和美好,这算不算岁月静好。
四叔一直没有停下手上的活,就算说着话,指导着乐乐。他说这样的背篓,把竹子晒干砍成竹条,一天只能编好一个,已经接到了很多订单,可惜没有人愿意学,自己一个人又忙不来,因此很希望接受乐乐来学徒。
家乡福临铺,竹子也很多,记忆深刻的是六叔外婆一家人,从前就是靠帮人编织竹席养活一家人。六叔外婆因是近亲结婚,女儿智力不高,生下一儿一女均为弱智。但是在编织竹席中却是手巧的很,我记得看她们编织好像还要用水去煮这些竹条,偶尔还会用火去烤一下,使其变软弯曲成形。除了竹席,还有竹筐、竹篓、竹筛、簸箕等,乡里称为蔑匠。
不知何时起,这种手工艺人越来越少,这次回乡下,华姑指着一位70多岁的大爷告诉我,武爹的手好巧咧,从前就是有名的篾匠。编织的各种竹器城里人都专门过来找他买,经他手捣鼓的锄头、铲子等农具特别牢固,好用。
对于手艺人来说,手艺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怀,一种信仰,一种坚守,一种责任。一道道工序、纯手工打造。编织完成的各种成品不但环保更是一种中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