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曾有缘一睹《围城》真容,却觉得似乎有些不知味。个中滋味,只是空。想来方先生,不知是无奈于生活,还是游离于生活?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孙小姐,还有未曾留些印记的周小姐……这一干人等,却都是不甘于生活的枷锁,欲要苦中觅得一寸乐罢了。
但是,合上了书之后,则也甩之干净,不曾有过多几分的思考。只是觉得婚姻、姻缘,于己,尚有何干?
过了这许久,再次看到《围城》一书时,便又觉着心头痒痒的,是想再尝尝这其中滋味吧。
是,还是很精致。翻开扉页,是淡黄色的书香。想来已是有了岁月的痕迹。不急着翻看里边的章节,只是闭了眼冥思,那书中,还记得谁?是方先生还是孙小姐?好像这些个人都没有了影子。只记得最后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也许,这就是活在小说中的现实吧。
这是钱钟书先生写的唯一一本小说。有人说,这是在钱钟书先生在自己的影子上刻画出来的人物;有人说,这是先生最讨厌的人性弱点组合的人物,既要讲谎话,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像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假好人”。又或许里面的情节,怕也还真少不了本人的影子罢了。以上的这些论点,我做不了什么评论,自己尚且还看不到这许多。只是想到了方先生徘徊在婚姻的边缘,不正好似我们迷惘在梦想的边界?
小说里的一干人,真是围住了方鸿渐。以至于最后的结局,两败俱伤。生活,本不该如此,却硬是被过得失去了本色,好似那失去了色彩的旧照片,不,更次于旧照片,已经不忍回忆了。
或许,就像是《裸婚时代》里刘易阳讲的那样——细节打败爱情。不能将爱情落实到生活中,只是赋予了浪漫的期许,对生活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已于隐隐中筑起了城,将俩人隔了开来。
其实,我觉得生活不该是一座城池。只是我们过着过着,就圈住了自己。小时候的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果敢,也渐渐被磨去了棱角。被世俗的眼光遮蔽了勇敢的心。想,一座城,一个人,一条路,怎么就不可以走向另一片草原了?
围城,无异于画地为牢?
即使真有围城围住了生活,但我相信依旧存在小径通幽。只是,不要被方鸿渐那样的懦弱与高傲打败就是了。我们的世界不是小说。未知的结果,当然也没有那么明确的指向标。
即使现实践踏着梦想,但我们依旧有梦想的权利,为什么就任凭围城高筑?那一丝微光,怎可以任由爬山虎的蔓延?有心破戒,就得有关公的过五关斩六将之勇;有意毁城,就得舍弃方先生那一套“对得起良心”的懦弱与高傲。
曾看过一句话,在平安夜的时候,把袜子外翻,整个世界都是圣诞老人送给我们的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跳出地牢,让围城外的都变成自己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