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某短视频APP上看到这样一个小短片,拍摄者是一位外国小哥,他一人分饰N角,讲述的内容大致是他在本国的银行想要申请一张银行卡,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办卡需预约,一周后过来。一周后他再次来到银行,工作人员说需要签合同,两周后过来。又过了两周,小哥来到银行递交合同,工作人员说制卡需要时间,一周后来领卡。就这样,小哥历经了一个月,跑了三趟银行才拿到了自己的银行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来到中国的银行,递交完开户资料后,正准备转身离开,此时工作人员告诉他,银行卡已经办理完毕。小哥一脸惊愕。点开这条视频下的评论,有部分网友讲述了自己在外国办理银行卡、手机卡的经历,确实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及严苛的手续,还有诸多网友都在无比自豪的感慨说:这就是中国速度!那么,在办理银行卡这漫长的时间里,国外的银行真的是不作为吗?!显然不是,他们在严格的执行着反洗钱工作的第一步:了解你的客户。反观我们的现状,我们了解自己的客户吗?客户来申请银行卡,首先要填写个人客户信息调查表,当写到用途一栏,他们往往会这样告诉工作人员:咋写,一般都有啥用途;我也不知道我开卡干啥用;没用途,就是想开张卡;你管我啥用途呢,你们银行真麻烦;你们这是啥表,我去XX银行咋没让填……开户过程中,需要录入八项客户信息,地址要详细到门牌号,职业要具体到三级分类,客户也是满腹怨言,怎么填这么多东西,我的信息会不会泄露呀……
近年来,关于反洗钱天价罚单的新闻屡见不鲜,金融机构一旦监管不力,面临的不仅仅是高额的罚款,还会有身败名裂的风险。2018年沸沸扬扬的丹麦丹斯克银行洗钱案爆出,该银行不仅面临大约10亿欧元的罚款,股价也暴跌近50%,市值蒸发逾150亿美元,可谓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对614家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反洗钱义务机构开展了专项和综合执法检查,依法对537家机构进行了处罚,处罚金额5.26亿。今年以来,央行截止目前已经开出了264张罚单,“严监管”的态势进一步加强。目前,反洗钱处罚的主要原因还是以“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和“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以及“身份资料交易保存义务”,总体来说就是识别、发现和监管洗钱的义务。银行在反洗钱体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从监管者变身纵容者、犯罪者可以说是一念之间。
“了解客户制度”作为反洗钱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反洗钱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应认真核实并登记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身份证明文件,详实记录客户的姓名、住址、职业、联系电话等,当客户身份信息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补充完善。“了解客户制度”特别强调金融机构第一次与客户进行交易时了解客户身份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接受了客户的开户申请并建立业务关系后,对客户账户和交易的审查是一个持续的、不可或缺的阶段,是银行对客户作进一步深入了解、认识,并再次确认客户身份的过程。目前,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上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柜面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关培训力度不够。
部分临柜人员对反洗钱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反洗钱工作往往有应付差事、敷衍了事心理。既不能正确对待“客户信息调查表”存在的意义,也不能很好的引导客户完整准确的填写个人资料。同时,各层级组织的反洗钱相关培训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培训效果不佳。这些现象给反洗钱工作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二)客户身份识别缺乏有效核实措施。
目前,商业银行身份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客户主动提供,对于职业、联系方式、住址等私密性较强的信息,若客户未如实提供,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核实手段和措施,因此存在相当比例的虚假或不实信息。
(三)客户身份识别的制度和体系不完善。
个人信息被一些机构和个人滥用、泄露牟利的报道屡见不鲜,导致客户对金融机构“了解客户”要求存在质疑和反感,普遍不愿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导致金融机构在收集客户信息工作上存在困难;客户提供的职业、住所、收入的方面的证明文件也存在权威性、有效性的操作难题,难以做到常态化;还有就是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共享,不能做到客户信息的有效整合。
(四)账户异常交易预警系统滞后。
目前针对账户异常交易并不能实时发出预警,同时由于资金冻结机制不完善、信息查询不便捷等因素,使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洗钱等犯罪行为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遏制,造成犯罪行为的持续蔓延。
(五)客户反洗钱等级评价未形成体系。
目前,商业银行对于客户反洗钱等级评价未形成合理的体系,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标准,准入、退出机制及界限模糊,不能全面了解客户的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等真实性情况,极易造成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走过场”,失去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准确性。
针对上述问题,对金融机构“了解客户制度”的实施与开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切实强化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能力,提升有效防范和查处洗钱犯罪活动的意识,从而提高反洗钱队伍综合素质。网点工作人员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应认真核实并登记客户有效身份证件,详实记录客户信息。我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指引,明确信息证明和核实标准,进一步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二)构建协调配合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由人民银行反洗钱主管部门主导,建立各金融机构间及工商、税务等政府管理部门间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查验信息的困难,提高银行业反洗钱效率。同时,反洗钱主管机关应加强信息共享平台中涉及的客户信息的保密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信息泄露,切实保证银行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正常进行。
(三)将客户身份识别有关内容纳入征信管理。
一是建议征信管理部门建立有效机制,将客户如实提供个人信息义务以合理方式纳入征信管理;二是对客户提供的个人信息存在隐瞒、作假行为,或有洗钱嫌疑,金融机构及时上报人民银行,列入信息诚信黑名单予以记录;三是积极营造反洗钱社会舆论氛围,鼓励社会公众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
(四)建立健全异常交易账户预警系统。
人民银行可开发反洗钱监管信息系统,并与金融机构业务处理系统、人民币账户结算管理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以及身份核查等系统端口连接,提高反洗钱异常交易监测的技术手段,当客户银行账户出现异常交易时,尤其是出现涉赌涉诈、被有权机关查冻扣等交易行为时,系统应实时发出预警,提升客户的风险等级,当客户再次开立账户时能为金融机构提供参考。此外,要以客户职业和日常交易对手的职业和行业为基础加强对重点对象的甄别。对系统筛选出来的异常交易,确有充分理由判断其为可疑交易的,应当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五)完善反洗钱运行机制。
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反洗钱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反洗钱相关制度。金融机构需出台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反洗钱操作办法和指标体系,将洗钱行为鉴别、可疑交易分析等形成完整机制,方便指导一线工作人员的操作。同时,作为反洗钱工作的监管者,人民银行应该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把对金融机构的个人客户识别制度作为反洗钱监管的重点内容,全面评估其反洗钱工作的风险状况。
回到开篇,反洗钱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了解你的客户”是一个周密而细致的过程,在这项工作上,我们不需要“中国速度”,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做牢固,切实履行好客户识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