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0日是一个全国人民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当日,钟南山院士对全民发出预警,确定新冠病毒人传人。而就在当天下午,另一起暴力伤医事件同样令全国人民大跌眼镜。临近春节,陶勇医生的就诊台排满了患者,正当他全神贯注为慕名而来的病患看诊时,一名男子提着菜刀冲进陶勇医生的诊室,颅脑外伤、神经肌肉血管断裂……,从医生到病患,仅仅只是几分钟的事情。
陶勇,符合人们对“天之骄子”的一切想象,28岁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毕业,35岁成为主任医生,37岁担任博士生导师,发表了79篇SCI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26篇,主持着国内外科研基金。然而这重重一击对一个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眼科博士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可能再也无法用他那双神奇的手帮病患们找回光明了。
全国人民都不解,一个医术精湛的顶尖医生,一个用仁爱之心为患者送光明的善良医生,怎会遭遇如此不测?许多人想来探望他,但却被新冠疫情阻拦了步伐,只留下长长一走廊的鲜花。原来这个提着菜刀砍伤陶勇医生的男子是一名患有严重眼部疾病的病人,他四处求医都不见成效,陶勇医生是他求医的最后一站,也是他心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实则,陶勇医生忍着腰痛为这位患者做了手术,并且手术也还算成功,但没想到患者在漫长的求医之路上,人格早已扭曲,而陶勇医生便是他选择的陪葬者。
作为医生,陶勇曾经无数次看见病人躺在ICU病房,而这次换成了他自己躺在这里,他才刻骨地体会到患者的痛苦。他已不再纠结于究竟为什么遭此不测,他说:“碰伤我的石头,我没有必要对它拳打脚踢,而是要搬开它,继续前行。”《目光》这本书便是陶勇在经历了重大变故以后疗愈自己的过程,是心怀大爱的白衣天使与厄运交战的无奈,也是苦难和绝望的沙漠中开出的花朵。
“善与恶是相对的,完全的善会让人变得软弱,完全的恶会将人推向地狱……相信他人的善与世间的善,同时保持自己的善”,苦难之下,陶勇回忆他从医经历中形形色色的人。懂事的薇薇将自己绘画比赛获得的奖金中一千元捐献给了同样患有眼部疾病的天赐,而天赐又在事发后将这一千块转给了陶勇。这是善的传递性。陶勇亲眼目睹一位无法为女儿拿出救治费的中年男子在医院行窃,又亲眼目睹他将摔倒的老太太背去急诊室,他想知道这位中年男子有没有向老太太索要酬金,然而答案是否定的。很多时候,我们在衣食无忧、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评论世间的善与恶,却从未想过倘若穷困潦倒的那个人是自己,依旧能不受嗟来之食吗?这是善与恶的相对性。陶勇医生很清楚人性的善恶面,但这并不影响他去爱、去付出、去帮助。现实或许没有想象中理想,但保持善的初心却是黑暗道路上的点点星光。
“你往一个池塘里仍一块石头会激起很大的波澜,但你往大海里仍一块石头你会发现悄无踪影……童心是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遵循自己的内心,在小事上寻找快乐。”实则,中年危机是大多数与陶勇同龄人的现状,被生活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为了一份平凡的生活而努力,理想对他们来说是“何不食肉糜”的天真。论语中的“四十不惑”,其实应该是四十岁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是谁、拥有什么、想要什么。接纳自己、保持热爱、坚守善良,是陶勇坚定前行的力量。
《目光》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一字一句都平淡却充满力量,是参悟了生死的陶勇医生找寻内心真谛的过程,是每个读者低落迷茫时应及时服下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