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和母亲沿着门口池塘边散步。正是惊蛰时节,乡野的一切似乎都焕发着蓬勃生机。树枝上新绿与苍绿交错,层层叠翠,倒映于水面,染碧了一池春水。
“没有什么地方比我们这里更令人舒服了。空气多好啊。”母亲感叹道,“我真住不惯城里,出门散个步都不容易。哪像住乡下,随时可以这样走一圈!”
“其实也不是,像附近的东蒙山、生态园、清河公园等地方空气质量都蛮好,景色也不错,特别适合散步,来回也方便,只是我很少陪你到处走一走。”我心怀愧疚道。
前段时间趁着周末,难得带母亲来杭州逛逛,但她整日困在宛如鸟笼的室内,城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品、怡人的园林景致以及便捷的交通与服务于她而言,不过是一种精致却空洞的摆设,不但无暇体验,更无心欣赏。
“不光是这样呢,在城里,什么菜都要花钱买,家里啥都有。你说城里人哪能吃到新鲜的时令蔬菜呢。还有那些鸡鸭啊,都是饲料养殖激素催肥的……”谈到城乡之差异,母亲仿佛化身肩负振兴乡村使命的代言人,滔滔不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如同身边每位关心蔬菜和粮食、勤俭节约勤力养生的朴实阿姨一样,对凡不是自产的食物抱有深切的怀疑并忧心忡忡,对道听途说的各套理论却迷之自信。
思绪拉回到过往岁月,不免生出物是人非之感。我们路过几户人家,大门紧闭,静悄悄没人影。院子里树木兀自生长,藤萝攀爬上了高墙,叶子在风中荡漾,绿意盎然,好不热闹。我隐约知道母亲的一些想法,她不止一次叮嘱我,以后无论怎样也不能把老家荒置了。其实,不用母亲担心,一个人无论走了多远,离开有多久,故乡是永远的羁绊,是心中的白月光。只是这些年,于故乡,我们更像“漂泊”的游子,从未真正地走进去,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你看到进村路口的橘子果园了吗?”母亲忽然问道。
“嗯,是前年开发的吧,没想到种植的是橘子。”我记得某次回家,正好看到挖掘机和推土机在山上作业。小时候我们常在这一带玩耍,每到春天漫山遍野寻找蕨菜、山莓果、金银花等野食。当我看到曾经长满灌木和杉树的小山丘被夷为平地,裸露出大片红褐色的土壤,心中百感交集。
我望向对岸不远处的家,蓝天下,白墙黑瓦掩映于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甚是好看。想象着屋后茶花盛放之际,应该美得如诗如画吧。
其实,相比城市,我可能跟母亲一样,更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它的门前镜湖水、穿庭树林风,生生不息流动的爱与渴望,还有那些 辛勤耕耘的熟悉面孔。以及,它给予了我回忆的落脚点,承载了我的青葱岁月,唤醒了我多少柔情蜜意!
而不远的将来,我肯定会“重回”它的怀抱,而那时春光明媚、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