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银行数字转型》这本书,该书忠实地记录了银行近40年的信息化历程,每翻看一页,总会涌起许多感慨。看完这本书,我才第一次以技术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银行业的发展。
以前我觉得,银行嘛,不就是一天到晚和钱打交道。确实也是这样,但其实又没这么简单。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共三项,前面的存钱取钱,再加上读书时家里人寄的汇款,和买房时向银行借的贷款,概括来说就是“存贷汇”。可是,银行需要借助什么手段才能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健的“存贷汇”服务呢?要知道,我们熟悉的“四大行”,不是《哈利波特》里面的古灵阁,里面没有会使用魔法的精灵,可供银行选择的也不是什么黑科技,只有麻瓜最熟悉的技术。就拿转账汇款这个看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服务来说吧,《银行数字转型》里介绍,“汇”是银行体系作为金融基础设施而言最重要的作用,也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前最难实现的部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银行之间建立高效的清算体系,在银行实现基于计算机网络化之前,这个过程可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当年跨行、异地汇款使用的工具,依靠的居然是古董级的挂号信和电报。
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银行是非常保守的,只有长期使用且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银行才可能采用,轻易是不敢尝鲜的。但在信息化这块,银行却是出人意料的先行者。哪怕到现在,在不少人的认知里,“数字化”仍然只是一个新潮的词汇,主要作用是写进产品介绍里,显得更有科技感。但对于银行来说,数字化却是一个能够实实在在提高生产力的解决方案。
在这40年间,银行的数字化发展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因为业务要求,银行在数字化上走在了前面,同样因为业务要求,银行在移动技术上落后了一点。至于技术架构上那些分散式开发、竖井式开发等教科书上的坑,银行更是一个没落全踩了一遍。而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网络金融风头无量,很多人都在竭力叫卖数字化的种种好处,而对任何技术都必然存在的成本和局限选择了视而不见。《银行数字转型》这本专门介绍数字化转型的书,却专设一章对此进行了探讨,这种理性客观的态度正是新技术能够顺利推广所不可或缺的,能够给社会真正带来实惠。
《银行数字转型》认为在数字化中,银行要想重新站在金融浪潮之巅,那么人工智能是银行新技术应用的“当家花旦”,工行、建行和平安等银行发布的科技战略中,都把人工智能放在了主角的位置。那人工智能在银行中都能干些什么呢?最直接的当属用于客户身份验证的人脸识别技术,可用于智能营销的用户画像技术,OCR、ASR、NLP等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各大银行相继推出了多种线上服务,方便广大用户足不出户办理业务。其中,主要有转账业务、理财业务、小微贷款业务等等。这些线上金融服务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转化为场景、智能、开放、创新的数字化线上银行,解决了用户的金融需求。“金融科技”与“智慧银行”成为焦点热词,这让银行的经营方式不再停留于实体网点与单据交接,开始依托技术走向创新发展。
所以作为银行,就要加大力度,推广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为智能自助终端设备提供便捷的交流方式,方便了客户使用。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了千人千面的服务方案,不断提升客户的体验。发展网络金融科技业务,通过银行app及各种信息渠道开展各项业务,逐步去中介化、渠道去物理化、移动支付去PC化,需要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总行提出的“48字”工作思路中,“科技驱动、价值创造”很好地诠释了银行未来科技引领发展的趋势与潮流。《银行数字转型》说“银行终将改变”,我很赞同,也深信不疑。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后劲十足的能源,所释放的强劲动能一定能够驱动银行开拓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