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较为盛行,为批驳这些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作了《论持久战》,并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进行了的演讲。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他分析了战争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是得道多助。进而指出: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民兵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略总方针,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还提出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以后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论持久战》的预见性是正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
《论持久战》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其中有许多经典句子,“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如今读起来,这些精辟的句子,嵌入实际工作中、举一反三去思考,依然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