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文字拥有一种魔力,它能引导你描绘场景、构想对话、心绪波动,这些画面,这些语言,这些挠人的情绪便构成了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人生的缩影,一段人生需要几十年或者百年才能阅完,而一个故事可能一个晚上便能看尽。我无法刻制别人的人生,却可用阅读走过别人走过的路,欣赏沿途的风景。
小学时,读得最多的便是《小学生导刊》这类通俗易懂,图比文字多的刊物。直到五年级,随手翻起了姐姐书架上的一本薄薄的书——鲁迅的《呐喊》,翻开第一篇《狂人日记》就没看懂,到底是什么怪物要吃他?这个答案直到大学再读一遍时才明白,后面的文章硬着头皮还是都读完了,如《孔乙己》、《药》等连着注释都只看懂大概,不了解却觉得压抑。之后又看了《茶花女》,玛格丽特与阿芒的爱情故事在一个觉得多说两句话就是喜欢的小学生眼里显得过于深刻。
上初一时,买了一跺书放在床头作睡前读物,有《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等等,但说到最喜欢的一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当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做什么事都富有激情,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即使被病痛折磨也不颓废,每每读来都觉得热血澎湃。
到了大学,有更多的时间阅读了。读贾平凹的《废都》,伴随庄之蝶体验如痴如梦的一生,当他在车站倒下时,不过是黄粱一梦,人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越是轻浮越是显得苍白;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走进鄂温克人的生活,抚摸一番驯鹿,徜徉在森林中,由此对大自然更加充满热爱与敬畏,对万物生灵更加赋予关爱与体贴;读莫言的《蛙》,生育的事困扰了几代人,从鼓励生到不能生再到鼓励生,生生不息;读余华的《活着》,这是最爱的一本书,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每一个时刻都会觉得有些坎迈不过,但咬牙坚持住,坎终究只是坎,不是终年积雪的大山,活着是件艰难的事,可更是一件美好的事。
每段故事都有落幕之时,但扣人心弦、惹人深思的魔力却历久弥新,用阅读来施展魔法,用阅读来丈量生命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