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的逻辑与常识》一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经典的案例,介绍了信贷业务中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主要从谁融资、融资干什么、拿什么还款、换不了怎么办,以及如何确定融资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强化读者对风险的敬畏意识,希望读者在未来的信贷道路上能树立敬畏市场、敬畏风险、敬畏常识的理念。
一、“借钱容易还钱难”。书中用原因和结果法则,通过论述企业“钱变物”和“物变钱”的两个过程,举例子说明为什么企业借债容易还钱缺十分困难。书中开篇写道“金融的本质是错时空的价值交换,是信用、杠杆和风险的总和,是钱生钱的游戏”,信贷是以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借贷行为,是企业借债还钱的活动。“钱变物”指银行把钱借给企业,让企业用于日常经营生产活动,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物变钱”是指企业将产品卖出,获得收入,创造企业利润的过程。这个过程听起来极为简单,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还有商品的所有者”,因此当“物变钱”过程变得艰难时,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就会变大,造成“借钱容易还钱难”。信贷资金具有时间价值也是导致“借钱容易还钱难”的原因之一。因为信贷并不是像商品交易一样钱货两清的过程,贷款只是将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借款人,在资金转移的同时,银行收回利息和本金,企业还本付息的过程才刚刚开始,这个过程中会受到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况且信贷属于债权融资的主体,钱一旦出去,银行便失去了很大的主动权。
如何控制“借钱容易还钱难”的问题,作者大致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在企业借钱时充分分析借款人的情况。客户是银行经营的永久主题,作者认为选好了客户就控制了风险的源头,要从众多潜在的客户中识别那些能够偿还贷款的客户,作者着重用“八看”进行论述:看企业一把手或实际控制人、看股东背景、看债务轻重、看客户的存货或应收账款、看客户上下游交易对手对其的态度、看银行同业对客户的态度、看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客户的态度、看客户是否干净是否有不良记录。另一方面从企业还钱难思考,银行不能把所有的期望放在保证和抵质押等第二还款源上,而是应该在贷前充分考量企业的第一还款源,贷后做好相机抉择管控风险,关注风险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措施处置未到来的风险,保障银行债权安全或减少损失。
二、周期是“大用”,风险永存。当顺周期经济繁荣时,企业业绩良好,产品销售顺畅,对于偿还银行贷款很少有违约的情况。因此银行容易放松对企业融资的条件,在经济形势大好的时候,为企业加杠杆助力,形成较为激进的信贷策略。因此那时的信贷决策常常忽略周期性因素,如果仅从某一时点看一些决策,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可能是错误的。在未知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市场形势一旦快速发生改变,企业就会面临产品卖不出去,造成固定资产和存货的闲置,现金流跟不上,进而导致银行前期的贷款难以收回,进而导致银行很有可能错把当前的风险当做机会,出现企业加杠杆容易,去杠杆难的问题。
因此,周期性因素相较于股东企业背景、资本金比例及到位情况等因素,听起来有些空洞,不可捉摸,但只要在信贷的实际操作中需树立“信贷的收益是现实的,可计算的;而风险是滞后的,隐蔽的”思维,即收益和风险是相对称的,在看见目前收益的同时,强化周期性的风险意识,在审贷、出融资方案时做到“好苹果吃一半”,了解任何坏苹果都是从好苹果而来的,现在好并不代表一直好,一时好并不代表永远好,可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周期看似无用,实为大用。
三、“桥归桥,路归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这句话精准的道出信贷需具有严格的“边界感”。即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子公司项目融资的钱不能流向母公司使用、本项目的贷款不能用在企业其他项目之中、融资贷款的用途不能随意改变。这种“边界感”一方面体现在专项资金专项使用,贷款用途必须明确。另一方面体现在贷后管理需监控企业资金流向和企业现金流,贷款用途必须真实。
因此,本书作者认为,通过对相关企业在资金往来、相互担保、还本付息等方面的监控,银行可以大致摸清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分析贷款资金的流向,强化信贷的“边界感”。
以上是我初次接触信贷类书籍,站在作者刘元庆这个巨人的肩膀对信用风险控制问题的一些浅显拙见,信贷系统性专业性知识还需要日常点滴积累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