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福金的《黑白·白之篇》不但是一部反映围棋文化与棋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更是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经历、围棋经验、智性感悟、观察思考和情感元素都完全融入到了作品当中,这就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刻的现实警示教育意义。
《黑白·白之篇》总共写了四代围棋高手:陶羊子、彭行、柳倩倩与杨莲、侯小君,他们分别具有师徒名分的传承关系,国手者,不仅意味着棋艺高超,也有一个国家代表的意思,从天性或者兴趣出发,这些人物各自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在社会大背景下他们的遭际自然也不同。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当充满了自由精神的围棋与处处受限制、不自由的社会发生摩擦,当探究棋艺、追求棋道也就是联系我们民族精神遗产的棋子们和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了交流碰撞,当精神和物质亦即一切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上层建筑等产生矛盾冲突后,四代棋王无一例外地都遇到了各自的困厄、难局、焦虑与阻碍。这就是说,储福金虽然写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属高雅文化的围棋,其实也是写的人生,是一本表现尖锐矛盾的书。
本书中的第一代棋王陶羊子终生热爱围棋,目的是为了求“道”,追求围棋的“中”合之美,他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行,并且把这种探索由旧中国一直延续到了新时代。他的徒弟彭行执着于围棋,自然也是出于兴趣、爱好,但他下围棋则主要是为了“生存”,这和他的一段漂泊、流浪的经历有关。彭行的两位女弟子柳倩倩、杨莲,她们俩与围棋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则是“情感”,小说由此描写了一段风雅而又离奇,如同1980年代激情澎湃、却最后落得一个情何以堪的凄美爱情故事。到了第四代,天才少年侯小君出现,那已是进入了一个市场经济下赤裸裸的功利化时代。侯小君对棋的理解就是一个字——赢,围棋便是一个非赢即输的胜负世界,要效益最大化,目标是如此的单纯和直接,恰又暗合了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不进则退的处境与竞争,不说也罢的困惑与忧伤,始终都充盈弥漫在《黑白·白之篇》的故事与人物之中,使其不仅仅是一部写围棋国手的小说,更成了一部寓意丰富的小说。
众多人物中,最显骨肉丰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代棋王彭行这个人物,在描写彭行时,写了文革时期的知青生活,写了一个棋手完整的成长过程:拜师、悟道、下野棋,与各种人打交道中悟得围棋,最后成为一代棋王。储福金本身就是作家中业余围棋的第一高手,显然作者是将自己从艺的背景和经历植入了其中,人物形象因而格外饱满生动。
《黑白·白之篇》还表述了由围棋所引发的某种禅悟与佛理。例如,作品中反复提到“空”的概念,空生万物,“陶羊子撸空了棋盘”,“争一点虚空有什么意义?”其实,空就是实地,进而渐渐地转化为实利。攻与守,得与失,成与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都在不断地转换变化,取厚势者便要放弃实利,追求快速高效又必然带来薄味,这种矛盾取舍极具实用性和人生的启发意义。
纹枰论道,往往在一派肃穆之气中能隐隐听到风雷之声。小说耐人寻味的是,陶羊子以下的每代棋王都喜欢执黑搏杀,攻杀成了他们成长过程的主旋律。围棋要求“活”,但又必须“活”得有尊严、有价值,不能两眼苟活,否则便等同于“输”。到了侯小君这一代,美已经不重要了,力量才是最重要的,过程也可以不究,结果才是根本。谁都知道传统文化中的“身外之物”“退一步海阔天空”“以柔克刚”“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等道理,可现实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只有陶羊子这个老一代棋王还善于执白自然应对,于是,这部作品中便又表达了一种失落的意境,隐隐与我们的历史、社会、人生形成了一种参照和独特的审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