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桐城,是在高中课本中,姚鼐文章《登泰山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文章冠京华,乃知文坛上有“桐城”派之说。
初闻桐城,是在央视春晚的屏幕上。“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一首悦耳轻快的歌曲《六尺巷》传唱大江南北,温润了多少人的心灵。
再识桐城,是在庚子年中秋期间,慕名到文都,想浸染一下“文风”,洗洗自己的“俗气”。
踏进这座小城,顿觉有一股大家之风迎面而来,有时让我不知所措。
走在马路的人行道上,我习惯性地让车子先走。但桐城的司机们却让我先走,让见惯了车子呼啸而过的我顿觉受宠若惊。
开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辆车子主动停下来对我说,这条路是单行线,请转弯。让我对桐城人的好感油然而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桐城,不愧为礼仪之邦。
在桐城,名扬遐迩的地方,不得不说“六尺巷”。这也是我们极感兴趣的地方之一。
六尺巷景区位于桐城西后街。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立于景区入口,镌刻着“懿德流芳”四个大字。穿过牌坊,绕过照壁,一块太湖石刻着张英那首令人耳熟能详的名诗,闻名遐迩的六尺巷就在前方。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名臣张英劝告家人的这首诗,其背后的故事更是广为传唱。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老家的府邸与当地富户吴家为邻。吴家要扩建新房,挤占两家中间的宅基地,张家人不肯相让。双方争执不下,便将官司打到了官府,张家人更是修书一封给张英,期待这位京城高官帮家里说句话。孰料张英却回诗一首与家人,委婉劝解。于是乎,张家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受到触动亦退让三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成为邻里相争、握手言和的明证,更成就了一段礼让为美的佳话。
踩在巷子里的鹅卵石上,不免硌脚。微风拂过,巷子上空的樟树叶哗哗作响,仿佛在诉说往昔的故事。遥想当年,张吴两家巷中并排走过,这是怎么一幅动人的场景?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外交家黄镇等名人,是否曾经触摸过巷子两侧斑驳的砖墙?那些从小城中走出的一位位学者巨擘,是否沐浴过巷中拂面的春风?
走出小巷,六尺巷的另一头同样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镌刻着两个阴文行楷大字——礼让。如今,张吴两家富丽堂皇的府址早已成为陈迹,六尺巷在一片普通的民宅中也显得平淡无奇,令人顿生“旧时王谢”的沧桑之感。
六尺巷,它不宽,也不长,但它却承载着桐城“大度做人、克己做事”的传统美德,传承了文都礼让为先、修身为本的历史文化。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六尺巷,不仅是一段放松腿脚之旅,也是一段净化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