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到11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总行在建行大学西北学院举办的善付通业务培训。建行大学西北学院是由建设银行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面向行内员工的培训机构。我们上课都是在西安交大的校园内进行,在业务学习的同时,还有西安交大的老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党课,受益匪浅。
给我们上党课的是84岁的朱继洲教授,是我国原子能领域的专家,创造我国在该领域内的多项第一。朱教授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来到西安,亲身经历交通大学西迁的历史进程,为我们讲述了“西迁精神”的由来与内涵。
1955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影响巨大、意义深远。20世纪50年代,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的交通大学,从繁华的大上海迁至古城西安,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来。此次迁校,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其背后凝聚着交大人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与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体现在广大教职员工身上的事例不胜枚举,留下许多教育后世的生动故事。
当时西安的条件十分艰苦,与繁华的大上海有着明显的差别: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非常紧张。建校初期,野兔在校园草丛中乱跑,半夜甚至能听到狼嚎。冬天教室仅靠一个小炉子取暖,洗脸水得到工地上去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江泽民、钱学森都是他的学生),迁校时已57岁。他婉拒周恩来总理考虑他年龄比较大,夫人需卧床养病,可不必去西安的照顾,孤身一人前往西安。他的感人事迹,在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中口口相传,称颂至今。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他所在系的绝大多数教师迁来西安。我国热工领域的先驱陈大燮先生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舍弃了大上海的优越生活环境,卖掉了在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以钟兆琳、陈大燮为代表的交大教职员工还有很多。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六十多年来,西迁的交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
2017年11月,15位交大西迁老同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信中说:“多年来在西北的奋斗,我们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在代代师生中传承弘扬。”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18年伊始,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16字的“西迁精神”已深深厚植于百年交大的血脉之中。随着时代的变革,历久弥新,经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