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不小心一语中的,从2018年6月开始,直到近日才把孙皓晖先生这套500余万字的《大秦帝国》读完,果然是用了一年又半载。我读书慢且杂,往往一部大部头还未读完,便又被新近感兴趣的书夺去了眼球,待将目光重新收回,时间又不知过了几许。然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仍频频不断回过头来,只因《大秦帝国》这本书实在是太过精彩。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500余万字,孙先生耗时16年写成。全书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强秦而始,至刘邦入咸阳、项羽斩子婴灭秦而终,连绵数百年,登场数百人,可谓是为读者打开了一幅中华文明史的生动画卷。历史小说的题材限定了作者在大背景、大事件上必须以已知确定的史实为依据,在作品的故事性方面又要求作者基于史实展开合情合理的假想和推理。看过本书,我有如穿越千年,经历了那个时代,了解过那些人物,更加也懂得了大秦帝国作为中华文明基石的不易。
一般人对秦的了解一般仅限于:中国历史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二世暴政无道、15年而亡秦……诚然,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不争事实,但是仅从这些点来了解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都起到奠基作用的帝国显然是不够的。一般人也会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从他的功绩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来说,称之为“千古一帝”怎么说也不为过。秦始皇文治武功,一天下、平四海、定法度、统一度量衡,可谓之有“大智慧”。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百因皆有果,有果必有因。“……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与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个“奋六世”也恰恰说明秦始皇也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才完成了这后来一系列壮举。秦孝公、商鞅、郑国、白起……这些秦国的先行者们,早已在社会、法律、经济、军事等等方面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强秦扫灭六国只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强秦转瞬即逝,一如中国历史的超新星爆发,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至今也解不开的谜团:1、为何正史中从未出现过嬴政的皇后?这位统领后宫的国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2、秦始皇那么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没有在生前将继承人明确而让后来的胡亥、赵高之流有了矫诏之机?3、大公子扶苏为何在民心所向、军民双拥的情况下仍要相信矫诏之词选择自杀,而不是一把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皇权?秦始皇死后短短四年,大秦朝便在风雨飘摇中落下了帷幕,留给后世的尽是“暴秦”的骂名。可知,即使在秦末,面对各地乱军,将军章邯尚能迅速组织起一支二十余万人的刑徒军,发给武器便能上阵杀敌,战斗力让西楚霸王项羽一时竟以为是秦军主力。统帅这么一支由犯人、奴隶组成的军队而不用担心他们临阵倒戈,如果说秦政是暴政、秦法是恶法,这恐怕是说不通的。
《大秦帝国》书中的法治精神与当下国家所倡导的“依法治国”理念不谋而合。商鞅正是两千多年前法家的典型代表,那个时代的法家都是变法者、革命者,需要触动大部分达官贵人的根本利益,前有吴起、李悝、申不害变法成功而只身赴死。商鞅也是这向死而生的法家中的一员,是他的《商君书》让秦孝公认定了强秦的方向,制定明确的法律并保证法律的实施才是一切社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秦孝公之后的继任者无不遵循此原则,这也使得秦国在人治的大环境中萌生了法治的概念,在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下,整个社会便有了可期的秩序和向前的动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见当年大秦帝国的法治精神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
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思辨、有力量、有情怀的书,强烈推荐给大家。如果觉得读这样的大部头有点畏惧,可以选择追剧的模式,这本书的前几部已经拍成了电视剧,还是评分特别高的那种。总之,它能带你穿越千年、梦回大秦,给你展现一段催人奋进的历史、一段荡气回肠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