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近期特吸引人们再度重温三国中曹魏灭蜀那段经典:
表面上看,蜀国谢幕,是由于姜维连年不断地进攻曹魏帝国,使蜀国人民忧愁悲苦而陷入困境,再加上后来姜维废除刘备边防驻军政策,致使等到曹魏大军从绵竹大后方进攻蜀国时,没有任何防备,让敌人直取其都。实际上,根子原因还是出在蜀汉第二任帝刘禅身上,当时刘禅,论年纪也才五十出头,按理是正当事业巅峰之时,可他无谋无勇,只与大臣们商讨到底是投降东吴好还是投降曹魏好,最后认为与其受两次羞辱,还不如只受一次羞辱好,决定投降曹魏。远不及其子北地王刘谌,听说投降一事,大怒说,如果真到了穷途末路,不可避免,就应该父子君臣,背城一战,以死殉国,可刘禅不听。投降当日,刘谌先杀妻子,再来自杀,以免降后受辱;而征战在外的将士接到投降命令后,都激愤难平,用手中战刀乱砍山石。可见,接班人如果没有选好,任凭你自己怎样努力,就是累死了,打下再好的江山,在败家子眼里,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
刘禅投降曹魏帝国后,被封为安乐公,他也真能安乐,没有一点悲哀感,倒是今天的我们哀其不幸,“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在他们父子身上没有得到灵验。一天,曹魏最高统帅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上演蜀地歌舞,刘禅身边从四川带过来的人都倍感凄凉,而他自己毫无感觉,酒照喝、菜照吃,还找人划拳活跃气氛。后来,司马昭问他是不是想念巴蜀?刘禅大言不惭地说“不想,这里很快乐!”一个如此“安于现状”的人,这样活脱而出,连今天的我们也很感无语。
那到底是啥原因让刘禅变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呢?这还真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探究,以史为鉴,成就“阿斗”盛名主要原因有六:
首先,坐拥超强老爸。其父刘备,虽说是中山王刘胜之后,可实际上,刘备打小老爹就过世,和老娘一起贩卖草鞋来养家糊口,后来时势造英雄,刘备在没有任何背景、实力和根据地的情况下,在众多的大军阀夹缝中求生存,一路败北,一路投降,先后向吕布、曹操、袁绍等投过降,屡败屡战,就像一个铜豆子,打不烂、煮不碎,但最后得力于张松的帮助,带着不到一万人的家底进入今成都并称王,可见没有超强的毅力、谋略和人格魅力是混不到的。
其次,未受良好教育。兵荒马乱年代,能将肚子填饱就已相当不错,要知道,西汉人口总量最多时达近6千万,东汉人口总量最多时达近5千万,可到三国鼎立时,三国人口总和才区区8百万,可见荒乱到何等程度!那年头不像现在,注重子女教育,有名校,或干脆送到国外,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和理念。而刘禅虽贵为刘备的公子,可是却时常沦为敌手,何谈接受好的教育,能活命就不错了。
其三,长于深宫之中。等到总算安稳之时,刘禅已经是个13岁的大孩子了,想学都来不及了,况且还不想学,总想抓紧时间玩乐,以后更难料。深宫之中,能人不多,但陪吃喝玩乐的人如宫女、太监等多如牛毛,再说,世界上的狼爸虎妈又不是特别的多,于是刘禅处于放任自流的“和谐幸福”状态,典型一纨绔皇子。
其四,家长溺爱过度。刘禅亲生母亲甘夫人死得早,孙夫人作为后妈,自然是不敢管,后来干脆就没有人敢管,而刘备一生经历风风雨雨无数,刘禅能活下来也肯定是不容易,作为父亲的刘备,心里内疚无比,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自然也是满足他的要求,只要自己能办到的,无条件满足。
其五,强手得力辅佐。刘禅17岁即位之后,基本上是在诸葛亮“除了不会搞原子弹”这样的能人辅佐之下生活的,有诸葛亮罩着,刘禅还能干什么?你诸葛亮说出兵就出兵,说打仗就打仗,说贬职就贬职,不行,贬职不行,先代理吧,这都是诸葛亮干的好事,刘禅只是坐在那里点点头而已。可当有一天诸葛亮走了之后,怎么办?没有人想过。诸葛亮一死,刘禅犹如丧家之犬,没有任何办法,措手无策手下大将如最高统帅姜维,脖子一梗,哪会听刘禅的话?
其六,身边小人无数。诸葛亮死后,他劝说“亲贤臣远小人”之类的话早就被刘禅丢到爪哇国去了,再说,价值观念也不一样,刘禅认为能让他高兴和快乐的人就是贤臣。之后,刘禅身边充斥着精于谄媚之辈,如陈祗、太监黄皓,刘禅却是相当信任,于是,在职和已退了休的官员都巴结陈祗、黄皓,甚至到了指鹿为马、惟命是从的地步。犹如出使到蜀国的东吴大臣向东吴帝孙休报告的那样:主上刘禅昏庸,不知道自己所犯错误;部下苟且敷衍,只求不惹祸上身;在朝廷中听不到正直的言论,在原野上百姓面有饥怒之色。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