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生意,同样的外部环境,有的经营者煞费苦心仍惨淡经营,而有的经营者却轻轻松松赚大钱。笔者以为,之所以出现这样天差地别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一个是“经营”,而另一个则是“精营”。
我记得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纽约有一家酒吧,因前任老板经营无方,整日坐在经理室里看报表、听汇报,然后指手画脚地发号施令,我行我素,盲目决策,险些把酒吧给搞垮了。后来,一个老资格的酒吧招待接过酒吧当上了经营老板,使酒吧迅速起死回生。原来这位招待出身的老板,根据顾客需求,将调酒的方法做了改进,对每一位客人都保证调剂出合乎其口味的酒,若客人下次再来时,老板还能准确地记起客人的口味,由于在经营上刻意追求精营,酒吧生意煞是红火。
“经营”与“精营”在读音上虽然一样,但两者之内涵却并不相同。搞经营的并非人人都精于营销,而精于营销的仅仅是经营者当中的一部分。经营者与“精营者”虽然都是做买卖,但两者获得的效果并非一样,前者可能摸不准需求方向而无利可图,后者则因把得住脉搏而财源滚滚。
信用社工作也是如此。我想,各基层信用社发展有好有坏也在“经营”与“精营”的区别上。如果基层信用社主任头脑中还没有这种“精营”意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味的只是在办公室看看文件,听听汇报,对自己辖内的企业生产和客户对象没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只是停留在“经营”的层面上,那么在这样异常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该信用社要想立足可以说很困难,或者说根本“经营”不好。而善于“精营”者,其信用社才能把握农村市场的脉搏,脚踏农村市场的节拍,使信用社的各项经营活动有的放矢,从而步出“粗放”泥潭,跃上“精营”台阶,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因此,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农信社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基层信用社经营者的信用社主任就必须熟悉农村市场,精通农村市场,做善于“精营”者,从而提高驾驭农村市场的能力,提高信用社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