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报上看到有一家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濒临破产,于是请来一位德国人管理。人们原以为这位管理专家会带来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料他什么也没改变,只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强调把过去“管用的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结果不到一年,这个企业就扭亏为盈。
每一个企业都制定有很多的规章制度,可谓“制度大全”,各条制度中又都是细而又细,天衣无缝,但一旦执行起来却大打折扣,致使很多制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的制度甚至被挂在墙上当成装饰品。有的执行制度时紧时松、虎头蛇尾,缺乏一抓到底的韧性;有的“雷声大雨点小”,光说不练,言行不一,结果使“严禁”变成“言禁”;有的没有建立制度执行责任制,奖罚不明、责任主体不明,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对于该处罚的,碍于人情面子不处罚,顶多也就批评几句了事等等。久之,人们也就淡忘了规章制度的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有效的执行是制度生命的延续,是制度价值的体现,是制度得以落实的根本保障。任何组织和企业只有团结聚力、万众一心,“以规矩、真行动、绘方圆”,才能推动组织和企业的事业蓬勃发展、繁荣昌盛。
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由于行法严明,使国人心悦诚服。北伐曹魏时,心腹马谡立下军令状,誓死守卫要塞街亭,但马谡骄傲轻敌、自作主张,未按诸葛亮吩咐部署,导致惨失街亭,北伐曹魏无功而返。马谡虽是诸葛亮赏识之人、爱惜之才,有万般不舍,但军法如山,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此后,蜀军将士更加严守法规军纪,树立了“依法”典范。
实际工作中,农信社员工不按规章制度操作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譬如坐班日志都是一个笔迹顺下来的,私下了解到好多都是一补就是一个多星期的,至于几号谁当班只凭印象填写,甚至是随便写上两个名字;有的柜员交接都是一个人操作完成,因为密码都相互知道;交接现金时整百成把的整钱只点把数,不在验钞机上过数……职工普遍暴露出这样的心态:天天在一块上班,无话不说、互相信任,走走形式应付一下检查,不必太认真。对执行制度大打了折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有制度不执行等于没有制度,甚至比没有制度的危害性更大。记得曾在办公之余列过一个算式:90%×90%×90%×90%×90%=?,结果是59%。在平常的考试中得90分,在大部分人眼中看来这已经是很优秀了。然而,联系到我们信用社的具体工作上,我们就该重新审视这个数字。作为一个农信系统,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全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每个环节的连乘积,如果每个环节的准确率是90%,到最后一个执行者的手中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59%,这意味着什么?59%=0。因此,农信社对制度的执行一定要做到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讲人情,100%执行。必须自上而下明确职责分工,做到责任到人,逐级落实,化解风险,堵塞漏洞,不给居心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信任不能盲目,细节决定成败。信用社的高风险决定了我们在办理业务时,必须按照流程办事,按制度操作,把好关口,不能有丝毫马虎,只有100%执行制度,才能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保障农信社业务经营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