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乡衡山,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进入腊月,农闲的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干塘、杀猪、熏腊味……春节期间所有的物质储备都必须在这个月准备完成,年味就在这浓浓的烟火气中弥漫开来。
腊月廿九,一切准备就绪。与其他地区不同,衡山除夕的年饭要在天亮前吃,一般四更起床,五更吃饭,俗称“呷年更饭”,“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吃饭的衡山人”说的就是我们。传说这是当初人们为了早起外出躲债而流传下来的,其真实原因已无可查考。时过境迁,现在保留天亮前吃年更饭传统的人家已不复从前盛况,但除夕年饭一定要在早上吃的规矩却是雷打不动地沿袭下来。
衡山人推崇礼节,讲究传统。开席之前要先祭拜先祖,依长幼次第奉香叩拜后,方可入席。一眼望去,满桌的鸡鸭鱼肉,尤其是整鸡全鱼,鸡头立起,鱼上撒满红红的辣椒,显得富足红火。年饭上的全鱼不许动筷,直至正月十五出节时方可食用,每餐锅子里都要象征性地留一点饭,以示有余有剩、年年有余。
许是受南岳佛学影响,与丰盛的除夕宴相比,大年初一的早餐必须吃斋,不仅全素,而且不能用猪油,只能用植物油和素菜,表示这一餐把全年的素都吃完了,以后都是过有鱼有肉的好日子。而菜品则少不了芋头、百瓜(南瓜),取“百事顺头、万事顺遂”之意。
衡山人率性耿直,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才能过更好的生活,因此颇有“财”情结。初一打开大门,叫“开财门”。出门拾(砍)木材,称为“捡财、发财(伐材)”。捡(砍)回来的木材要小心翼翼地抱在怀中踏入家门,意为“进财”,再将木材高高地堆在自家台阶下、灶膛旁,谓“多财”。而且初一这天不倒垃圾不扫地,实在非扫不可时,扫帚不能向外而要向里面扫,以示财不外漏。
新年伊始,万事讲求吉利,最忌讳讲粗俗不雅之言,认为初一挨了骂,就要挨一年的骂。万一小孩子讲漏嘴了,大人就马上为其排解:“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碗,就要说“打发打发”“岁岁平安”,意即打了发财,碎了平安。
在所有的吉祥寓意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大年初一的“新年发笔”,一般是用毛笔书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话,图个好彩头。儿时,父亲总是喜欢在“新年发笔”时要我们小孩子作文,体裁字数不限,散文、诗甚至几句话都可以,只要能表达出心中所想即可。写好后,大家对文章的优劣进行评比,拔得头筹者可以满足一个小心愿。记得有次姐姐奖了个气球,我们乐不可支整整玩了一个月,直到被弟弟弄破后方才罢休。物是人非,一晃父亲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每到新年发笔,就会想起父亲,不甚感念。
衡山拜年规矩,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不出远门拜年,自家人过年,一家人团聚,孝顺父母长辈。吃了早餐后,街坊们不约而同互相拜年,大人们在“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的祝福声中展望未来,期望老人们健康长寿、小孩学业有成茁壮成长、中年人事业有为家庭兴旺,孩子们陪着长辈们拜年,串东走西,口袋里塞满了零食,嘴里还一边念叨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赚些零花钱。初二给丈母娘拜年,从初三开始走亲戚,给亲朋好友拜年。出了十五,年味淡了,熟人见面,大家互道“拜个晚年”即可。
故乡的年节,紧紧围绕着衣食住行学,热闹喜庆,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在这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呈上最丰盛的酒席最吉祥的话语,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谢意、对春天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看似世俗的欢乐和烟火气中,传承着中华古老的礼仪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