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曾指出:在生产力的要素中,人是最为活跃的,如果对人进行适当的管理,那么将会提高生产力的能动性,同时,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也认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根本基础在于解决好人才教育培训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同业竞争压力增大、银行现代化管理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人才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培训作为实现人才开发、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路径,要想确保教育培养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要积极寻求一条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特征的品牌化培训之路。“建行大学”的成立无疑是建行高层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对于建行履行国有企业大行社会责任和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建行人员队伍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成长和壮大也必将成为建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必将为建行培植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大行跨越和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建设银行大学,践行培训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行作为国有大行有责任也有义务成为这一部署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建行大学的构建就是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的良好实践。建行大学应摒弃传统的“控制型”教育管理理念,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手段,把培训理念从单纯的业务技能提高向人力资本价值提升转变,从注重短期利益实现的培训向长期系统化的培训靠拢,建立基于发展战略导向的科学、高效的战略性培训体系,真正将培训成为促进员工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行持续健康运营的战略工具。同时,在体系设置上,更应该突出产与教之间的供需对接、资源转化和价值互换,要依托“大学”这一综合性知识承载载体,搭建起资源、平台和机制要素系统化对接平台,以此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进而使建行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宝库、智囊团和发展源泉。
夯实培训基础,突出教学相长。评价一个教育、一次培训的最直观指标就在于教与求的匹配度。只有与知识需求相一致的培训,才是有内容、有意义的。因此,我们的建行大学应以打造“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进步最具贡献”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核心,重点突出“实践”和“创新”两大关键,建立训练模式匹配机制,通过依托员工胜任力特质模型,将各岗位员工现有技能和所需求技能进行对比分析,在找准员工自身与胜任力之间差距,明确个体知识和技能“短板”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有影响力的培训教育,切实保证“建行大学”的融合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同时,在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选择上,可以针对不同员工层次采取不同培训方式,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挑战性,采用开放性教学、研究式交流、岗位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培训内容与个人需求主动对接,让员工真正感受到受尊重感,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搭建成长平台,凝聚发展合力。在未来市场发展中,人才的战略性地位必将更加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应不断强化人才储备意识。同时,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专业化,更强调复合型人才的贡献度。对于员工而言,每一个人都有其特质和优势,如何将人员优势发展成为企业优势是一个培训体系关注的重点,其中,人员优势的挖掘和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以员工岗位价值和岗位胜任力评估为基础,在明晰职业发展路径的前提下,逐步标注员工成长通道学习地标,把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清晰地标注在时间点上,以此重塑员工系统的学习规划、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使员工从进入公司开始,到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才,每一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支持,以此来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潜能,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逐步提升企业认同感,凝聚发展合力。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建行大学”的建设无疑将会为其提供强劲有力的支撑平台。相应的,建行大学也必将成为宣传现代金融理念、培养现代化金融团队的“舞台”。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建行大学”的成立,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实现人才的培养、知识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而且也必将为企业更好的适应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新要求提供多元素资源保障,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影响力、发展力的“重要引擎”。对于社会而言,“建行大学”是一个大行对于社会化教育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它必将为中国特色企业大学培训体系构建提供强大支撑,也展现了一个国有大行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