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就读于湖南省建设银行学校,这是一所两年制中专学校。
学校在长沙市东郊马坡岭,作为第一届学员,85年进校时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老师和学生们住在原老干所老红军们曾经就住的老式二层洋房。校园不大,既没有我想象中的一条绿荫大道、毛主席挥手石像,也没有宽大的图书馆、体育馆,更没有一栋栋学生楼。但小小的校园却郁郁葱葱,原老干所所有老樟树全部保留下来。因为是新学校,老师一部分是建行各个条线抽调的骨干,一部分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记得上课那会,我们班甚至许多科目连课本都没有,老师上课将教案写在黑板上,学生们进行抄写。这期间湖南两个班的同学去食堂吃饭或是回宿舍,均是快速穿过正在建设中的学生宿舍,滴滴答答的水泥和水不知何时已飞溅在同学们身上,教学和生活均可谓条件简陋。经过陈校长和基建科老师不断地奔波,一年后一栋7层楼高的学生宿舍已拔地而起,随后是大礼堂,食堂,图书馆,招生亦扩充到了河南、福建、广西、新疆、西藏等省份。
虽然校园不到,学生不多,但学生们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先后成立了文学社、学生会、团委、足球队、田径队。校内各项比赛,校外交流切磋,两年时间飞逝而过。在这小小的、郁郁葱葱的校园,学生们流连于知识的海洋: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是我们吸取知识的精神乐园;课外的文学社,在获取专业知识以外,满足了我们对文学的追求;学生会等学生组织,锻炼了我们自我管理和协调关系的能力。尤其感恩于当年对我们谆谆教诲、传道授业解惑、亦师亦友的老师们,让远离故乡、远离父母的游子得到了亲人般的呵护和照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为我们人生指点迷津。10年后湖南省建行学校停止统一招生,成为湖南省建行的培训中心,专用于湖南建行员工的内部培训和举行大型的活动和会议。
学校不在了,每当回到马坡岭培训中心,走过熟悉的校园的角角落落,总有淡淡的伤感。校舍的楼顶平台使是我们当年嬉戏、纳凉、看风景、高谈阔论的高处,球场上,挥洒的是汗水和激情,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叫喊声和欢呼声久久地回荡着……也常常想起老师和同学,每一次相聚都是一次开心的回忆,感恩于学校给予我们的一切。
很多年后,因为遗憾于校园的新和小,我常常利用假期去各地校园转转以满足自己的缺失。近的湖南大学、中南矿业、湖南师大、湖南财院、湘潭大学。远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华东师大、上海纺织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总之有同学的地方就是我必到之处,躺在学校宿舍里,不知道有多羡慕同学有这种机会。再之后有了孩子,依然遗憾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习、生活过,于是带上孩子流连于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名校。看着那些拿着书本,骑着单车穿行于校园,脸上充满笑意的青葱学子,似乎自己的梦想也不那么遥远了。30多年过去,依旧常常会梦见自己又坐在高考的考场,紧张地答题,一辈子都在大学梦中徜徉。多少次想如果还有机会去到大学学习,我该怎样来珍惜。
一晃在建行已工作三十多年。如今建行大学成立,对于老建行人自己的大学,我希望校园是这样的: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必定有大学里标志性的石像—毛主席在挥手。郁郁葱葱的绿树下有石凳,几许小池塘里飘着荷叶,一排石碑林记录着建行的历史、发展史、服务理念。教学区有现代化的阶梯教室,全新的教学理念,藏书众多的图书馆、阅览室以及各种类型的综合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运动跑道。生活区有方便、舒适的寝室,丰富多彩的各地美食。教学是严谨而宽松的,知识渊博的老师不但传授最新的专业知识,亦是我们日常解压的良好导师。还有各种各样的竞赛、论坛……
常常羡慕某一级别同事能够去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北大、清华等名校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于是倍加珍惜每一次去常培、哈陪、马培培训的机会。因此更希望建行大学能面对广大的建行员工,不分级别不分年龄,不为别的,只为能弥补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进过大学的遗憾,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珍惜现在的生活。
建行大学,是我心心向往,是所有建行人心存放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