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小时候开始,就被爸妈和老师灌输了无数天才的故事。七岁环欧洲旅行演出的莫扎特、用一根琴弦完美演奏的帕格尼尼、数学王子高斯、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等等。他们既天赋异禀,又勤奋努力,这让作为平凡人之一的我又羡慕又惭愧。我总觉得自己没有那些天才的天赋,而父母则永远觉得是我不够刻苦。特别是后来他们知道了一个前几年非常时兴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不努力、不刻苦的锅我已经背了几年。直到遇到了这本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替我洗白。
天才们的真相源自于“刻意练习”。 在古典音乐界,莫扎特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岁环欧洲旅行演出,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种种技能加持在一个七岁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难以解释。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培养出钢琴演奏家的女儿之后,更加用心地训练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极小的年纪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确的练习。然后,父亲再以传奇的形式,讲述他的天才表现,惊艳世人的眼球。
“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曾经一度风靡的一万小时学习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吐槽。不管是实际操作上的单薄,还是逻辑上的缺陷,都印证了无目的练习一万个小时对于成为一个杰出的高手来说,作用其实很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开了几十年车的老司机还不如刚上路三四年的新手,为什么很多行医几十年的医生手术水平并不比行医十几年的医生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刻意练习”理论应运而生。
天才唯一的秘诀在于练习,那为什么同样努力练习的我们成不了天才呢?关键在于练习的方法——有目的的练习,它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一、细分目标。马拉松世界冠军山本田在自传里分享他比赛夺冠经验时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常常把目标定在40公里以外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二、专注的练习状态。每时每刻都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
三、练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又错在了哪里。在练习的过程中,每次错误都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让自己知道,这个地方我做错了。准确的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反思总结并且改进错误的地方。这样才能不断的得到提升。
四、走出舒适区。在刻意练习,达到最终的目标,其实就是不断的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达到一个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的过程。总是在离自己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挑战自己,逼迫自己离开舒适区。
刻意练习并不复杂,细分目标、专注投入、及时反馈、不断挑战舒适区,坚持练习。杰出的天才无不来自有效的刻意练习,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刻意练习从平庸到达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