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马上清明了,很多人可能要回家扫墓,但是清明节的来历我们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有个清明节的故事:说是春秋期间,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说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清明,落花纷纷,满地的悲泣打湿了尘世的哀叹与痛。颤颤的亲和爱,化成山水与烟雨,仿佛它们时时映照音容或灵魂,纵能把思念慢慢的浸满。然后铭记一场过往的春色,从氤氲的花语里拽出所有的祭祖,来来往往,撞击无处可逃的烟尘。跋涉时间:念、念、念以及念的词句,缝补一些记忆。这襟怀的泪,浸润了整个清明。以花开焚香,以花落叩拜,撑出许多思和想,一滴一滴,滴落晨昏的忆念。当清明重重凝噎,这迂回的光,实实在在,青绿了一大片风物。藏下一笔一划的文字,扎心的擦拭,窜出气节,用一柸黄土也掩埋不了这个清明。于野于此,流淌千年的诗意。这雨泪,按捺这苍天那大地,仿佛迷茫,远了一个远乡,为清明吞食黑白和浮沉的光晕,于此于心,呼唤着自己的神衹。
作者简介:张卫平,男,1957年生,汉族,陕西安康市人,大学文化,高级审计师。先后在陕南农村插过队、当过工人、央行经济师、交通银行基层支行长、银行报纸主编等。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经济、金融、审计学会理事、西安金融学会理事、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先后在国内经济金融报刊杂志及网站发表专业论文及调查报告130多篇。在文学创作中,有多篇随笔、散文、小说及企业文化论文在《经济日报》《中国金融文化》《中国银行业》《交银秦风》《丝路金融文学》《金融文坛》《安康日报》《陕西保险报》等报刊及银行界、搜狐、东方财富等网站发表;《我的蹉跎岁月》(回忆录)在网络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