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新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大数据是当下十分火热的概念,也是在商业环境中运用较多、较深入的新技术。成就大数据的不仅是传统定义的三“V”——翻译成中文是量、速度、多样性,而是“价值”。当人们从海量数据中能够汲取价值,并借助其推动商业模式发生内嵌式变革时,具备“3V”特点的数据才成为了“大数据”。
目前,银行发生风险主要集中在资产业务领域,而贷款业务是银行资产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想谈谈大数据的应用对银行贷款业务的一些积极作用。大家都知道,贷款业务发生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贷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银行对贷款人的信息掌握的越充分,贷款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银行传统贷款不管是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还是贷后管理等一系列流程,绝大多数靠的还是人工调查、判断、审查,依赖的是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整个过程中人工成本过高,效率较低,并且蕴含的风险较大。在这种条件的限制下,银行对贷款人信息的收集就必然没有巨大的突破。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银行在数据收集方面所遇到的困境。
在此,我和大家分享下微众银行的案例。微众银行是由腾讯公司牵头发起设立,总部位于深圳,是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2015年5月,其拳头产品“微粒贷”上线,截至今年5月,“微粒贷”两年来累计发放贷款达3600亿元,总笔数4400万笔,最高贷款日规模20亿元,最高日贷款笔数20万笔,但笔均放款只有8200元。一笔8200元的贷款,如果让几个放贷机构的员工做审核、做风控的话,成本就太高了。微众银行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过挖掘社交数据,搭建技术平台和模型算法,真正实现了无抵押、无担保、纯线上和纯信用的贷款,在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加快了审批流程。他们授信审批时间最快仅需2.4秒,资金到账时间最快仅需40秒。正是微众银行对新技术的重视和应用造就了其健康快速发展并创造了可观的利润。年报显示,微众银行2015年亏损5.8亿元,2016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01亿元。截至2016年年末,微众银行信贷资产规模比年初增长了7倍,不良贷款率仅为0.32%,风控能力值得称赞。
事实上,除了微众银行,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这些企业无论是在资产规模和信贷规模上都还远不能和传统大银行相比,但他们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商业史中有太多的大公司被小公司逆袭的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去反思。这些大公司都有个共性,就是面对新技术的运用时或傲慢漠视或嗤之以鼻,固步自封地认为采用这些新技术的小公司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威胁。而造成的后果则是往往错失了运用新技术转型的最佳时机,等反应过来时却发现自己已全然不是那些小公司的对手了。目前,各领域的深化改革已经上升到党中央和国家的最高战略层面,金融领域自然也在其中,金融领域越来越市场化和开放化是必然趋势。建行作为金融领域的典范和领军者,通过采用新技术来控制风险、促进发展既是作为国有大行的政治责任也是作为平等市场主体的题中之义。
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银行模式将带来很大挑战,在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中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银行将变得越来越“轻”,“未来银行”也许将不再是西装革履的,也许休闲装、运动服将“占领”未来的银行。但银行“存贷汇”的基本功能不会变,银行加强风控的趋势也不会变,这些都是它最核心的能力。
最后,我想再次阐述我的观点——科技和风控将是未来银行的生命线。让我们勇于运用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来实现“固本强基,强化内控”的目标,顺利实现智慧转型,为实现建设银行“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伟大愿景而继续努力奋斗! (皂果路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