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教育片《不可逾越的底线》中,陕西省分行高瑞彬受贿案,从最初的拒收10万元现金,到收受价值不菲的摄影器材,逐渐麻痹了思想,最终走向违法犯罪。高瑞彬的雅好看起来情趣高雅,但雅好一旦逾越了权利的底线,最终就会成为雅贿的俘虏。严防领导干部从雅好变雅贿,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心有尺度,行有所止。腐败的发生必然与权力的滥用相伴而生,少数领导干部之所以出现滥用权利,以权谋私,就因缺乏对纪律规矩的敬畏,导致私欲膨胀,权利观发生扭曲。纵观个别涉案人员的犯罪过程,其部分收受的贿赂往往是在客户宴请之时,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间,在酒精的刺激下,在金钱的诱惑中,甚至有时客户直接将红包与信贷资料放在一起,可见涉案人对法律法规何其漠视,乃至将权利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抛之脑后。如果能常揣纪律规矩这把戒尺,常用戒尺刻度去丈量自己的言行,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逾越了纪律规矩这条底线,戒尺又该打在哪里?只有心有尺度,手握戒尺,才会行有所止,不越规,不越矩。
强化监督,凸显刚性。权力是把“双刃剑”,只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方能凸显纪律这把戒尺的刚性。林凤启案,严密的集中采购制度,一旦受到糖衣炮弹的攻击,出现陪标、围标,制度便成了一纸空文。试想在集中采购过程中,如果有人扮演黑脸包公,多了解一下市场行情,严格竞标者资质的审查,敢于直指问题,敢于动真碰硬,原本高出市场价格的竞标就不可能发生,涉案人员也会有所警醒,悬崖勒马。强化监督,既要善于监督,更要敢于监督。要善于抓住关键人、关键事、关键点。要抓住“关键少数”,彻底解决“一把手说了算”、“一言堂”的问题;要关注信贷审批、不良资产处置、集中采购、选人用人等关键领域的道德风险和廉洁问题;要紧盯年节假期、干部选拔交流等关键节点。其次是要敢于监督。打铁还需自身硬,敢于监督,就要严于律己,只有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管好自己,才有去监督他人的底气;同时更需要我们每位员工熟悉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建行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宁可得罪一个不守规矩的领导,也不能破坏铁一样的规矩”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相互提醒、相互监督,才能防得住风险管得住案件。
强化问责,铸成钢尺。让纪律说话,强化问责,纪律这把戒尺方能铸成钢尺。为此,一是要加大警示力度。常言道: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员工在与客户交往中,如果不能准确定位,牢记自己的职业特点,就容易导致公私不分、交往失度。只有通过持续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警钟长鸣,让全行员工明晰行为的“禁区”、“底线”,破除侥幸心理,常怀敬畏之心,才能铲除违规操作的土壤。二是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某些领导干部对于人情往来、业务爱好视为小节,对违法违纪苗头不以为然,甚至是碍于底头不见抬头见的情面,放任默许,殊不知这些小节往往成为不法分子对涉案人员实施围猎的第一步,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走上犯罪的不归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摒弃“老好人”的思想,检查到位一点,排查深入一些,在员工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红红脸,出出汗,就能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真正体现严管就是厚爱。三要加大问责力度。“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不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选择性执纪,执纪强度就会层层递减,法不责众。只有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有案必查、违规必究、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处理党员干部严重违纪问题,让纪律这把戒尺不再有弹性,问责的警示教育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