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许多客户会因为喜欢一个网点而选择一家银行,客户关注业务办理的综合体验,网点服务相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更能体现出人性化关怀,如个性化建议、时时有效沟通、立体营销服务等,这些都有助于银行品牌形象的建立和深化。 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物理网点的优势在于能够解决客户更加复杂、更具个性化、更注重客户体验的金融需求。同时,物理网点代表着长期积累的丰富客户资源和安全稳健的企业形象。所以智慧银行的出现不应该PK掉物理网点,而更应该二者合一,更好的服务于客户。
网点服务转型或智能化的本质就是“互联网+银行”业态的打造。银行网点成功转型后,服务的客户群体不仅包括20%的高净值客户,更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渠道让银行更好地关注80%的长尾客户。网点应从“坐商”变为“行商”,通过新型手持设备上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客户进行个性化产品推荐,让客户在银行可以享受到体贴周到的金融服务。基层行加快转型步伐更好服务客户最关键为以下两点:
一是重建营销模式,变“赢在大堂”为“赢在系统”。随着金融交易离柜化的趋势逐步显现,过去依靠在网点大堂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大量优质客户在“网上”隐身,大量有价值的交易都更多会在家庭及办公场所进行。但是,客户虽然不在网点大堂出现,但其交易痕迹依然存在于交易系统中。因此,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专注于挖掘系统中的客户,转变等客户上门思维方式,开拓非营业场所会面模式,利用微信等非柜台渠道,为客户提供便捷和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增加与客户的亲密度。
二是提升转型层次,变“基层转型”为“管理转型”。近年来,网点转型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客户经理、大堂经理及柜员,大多已形成强烈的营销意识,现在可将转型侧重点放在网点定位、氛围营造、功能分区、人员配置、岗位联动、客户管理、日常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这是建立营销服务转型长效机制的关键。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市场策划能力,进行跨行业合作,打通银行自身的客户渠道,通过公司联动、零售业务批发做等方式做大源头型业务。
只有通过不断的业务流程改进、渠道接触改进、数据分析能力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才能将银行原物理网点建设得越来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