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下这个题目其实很简单,女儿的老师分享了一则文章,文章内容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十六岁的少女不堪父母过高期待选择死亡的故事。触动我的是老师的女儿丁丁在分享下的回复:“啧啧,她是被父母逼死的……她是被父母逼死的……被你们这种大人逼死的”结尾还加上了一个愤怒的表情。丁丁是一个今年将要满八岁的小女孩子,听女儿说老师为了让她去上海上学能跟得上,给她报了好几个培训班,钢琴、舞蹈、主持人、英语等等等等。估计丁丁是不想去培训想出去玩,产生了抵抗情绪,愤怒的写下了如上的回复。小孩子的愤怒总是来得那么的直白,即便有些偏颇,但赤裸裸也血淋淋,让我觉得搞笑之余也有些困惑,当我们在教育孩子,说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时候,孩子在想什么呢?
诸如此类的案例我们并不陌生,这是曾经和现在无数人都在做的事情——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者心愿先是强加在伴侣身上,继而又强加在孩子身上。“当医生特别好,当年妈妈特别想做个医生,现在我老了做不成了,以后就靠你了”,“我年轻的时候就特别想考北大复旦清华…,可惜当时…现在就全指望你了啊儿子”等等,这都是非常常见的,当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时,孩子在想些什么呢?
也曾有少女时在父母膝下承欢的时候,也曾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渺小和局限一天比一天显得清晰,即使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承认天才是少数人头上才有的光环。等到有了孩子,便产生了每个母亲都有的想法:“我的宝贝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最优秀的,最…”一大波想法呼噜噜涌来,像刚喝下一大罐气泡水,浑身都咕噜噜冒着粉色的气泡。日子久了,看着那个咿呀学语的小人儿第一次迈步,第一天上学,第一次对着除我以为的人眼睛亮晶晶,渐渐感觉到这个小人儿并不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玩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喜乐有自己的感受,最开始我是有些恐惧的,试图拉回孩子,但换来的却是更激烈的挣扎。我开始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最为重要的是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我觉得应该是沟通。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爱孩子,却没有问孩子你喜不喜欢这种方式。这样便很容易造成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误会,有人会说,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了,可是有时候明明沟通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用一种伤痛的方式来成长呢。
曾看过一句话:“许多孩子只是在家长和社会希望他们行走的轨道上显得一无是处,但却可能在只有他们懂得的世界里丰富而灿烂。”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是成为自己的过程,无论他们对我们多么重要,我们还是需要成为我们自己,人只能活一次,若无法成为自己,灵魂就会因为不自由而生病。做母亲已有二十四载,虽谈不上特别久也算是资深。我却仍然感觉随着女儿的长大,我们依然在一天又一天地增进着彼此之间的默契和理解。孩子小的时候,我时常带着她去田野里玩耍,采野花,抓蚂蚱,放风筝,在沿江风光带骑自行车,在厨房里揉面团。现在孩子大了,自己去走香港、成都、重庆,去看购物天堂、看雕塑、看山河,在市场里弄脏自己的裤脚。孩子成长的过程,除了甜美感动,还有流泪酸楚心痛,可正因为有这些东西的存在,在一次次的碰撞之中我们反而更靠近了彼此。我想,真正的爱,就是自由的爱吧,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我们才都能成为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张爱玲曾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走笔至此,啊,我也是时候回家给女儿炒一碟她嘟囔好几天的土豆丝了。
写完这篇文章,恰好看见女儿老师及师母给丁丁写下了回复,作为一个参考,就奉上回复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老师:“小丁,爸爸妈妈不会逼你,是想让你好好成长,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厉害呢!要是你觉得不好,就直接跟爸妈说,跟我们商量。比如,钢琴,各种兴趣班除了舞蹈,都是你自己要学的哦。”
师母:“不能简单地说孩子是被父母逼死的,少年人感情纯粹又激烈,缺乏沟通能力和技巧,很容易钻牛角尖,所以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和父母交流哦,也许父母难以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想法,但是要相信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