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读胡适先生的《每天学点中国哲学》,略显吃力。“哲学”一词放到快餐文化及碎片化信息充斥的当今社会,着实是压在人心头的一顶大钟。书籍的沉闷、无趣、深奥、难解、遥不可及着实让人难以持续品读,何况要达到胡先生的境界并完全理解他的哲学逻辑与思维方式,不饱读诗书恐难其义自见。我只能以自己这二十几年的浅薄知识及生活阅历来启发一点生活感悟。
其实“哲学”这个字眼就像人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饭一样普遍,且平凡地存在我们的生活里,如影随形,只不过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它以一种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在启迪我们思考生活、思考工作、思考感情、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等社会化的事件及私人化的精神世界。这在胡先生的书里是狭义的哲学,胡先生又将这一部分狭义的生活哲学概括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就这一部分狭义的人生哲学,也足够我们陷入其漩涡至死。
哲学就是生活的道理,就是人生在世该如何行事,行事风格往深了说,实质上是学习能力强弱的差别。譬如,胡适先生讲到孔孟儒学时,提及《中庸》中的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让多所大学刻石立碑尊为校训,也不知成为了多少有志青年的座右铭激励他们一路前行。这句话的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成白话文来理解就是。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孔孟用此话原意是谈学习的五个方面,其实放到后世来说,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罢,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又或者我们再深入地理解,行事为人也不过是这五个方面做的好坏的差别罢了。智者懂得多读好书、广交益友,愚者懒于阅读、不善交际;智者善于抓住重点、切中要害,愚者眉毛胡子一把抓,遇事不动脑筋;智者行事考虑周全,愚者虎头蛇尾;智者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愚者有如迷途小孩遇事慌张不知所措;智者擅于学以致用,引经据典,愚者剥离学与用,缺乏灵性;智者拥有坚韧的品格,愚者浅尝辄止。这样细细比来,人的行事风格确是这五个方面的不同,其实也就是学习能力的强弱不同而已。学习能力强,自然能达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境界,拥有光明的前途;反之,前途晦暗。
胡先生的《哲学》自成体系,对我而较为言晦涩难解,它用古语深奥地向我们传达生活中的智慧,像“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这样短小精悍地阐明人生哲理的语句多如牛毛,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留下来的珍贵财富,我想,我们年轻人大可借鉴古人的智慧,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去探求生存的道路,多思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