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已至,猴年伊始,万象更新。猴既得人们所喜爱,它的那些受称道的特点,也必将为人们共鸣并强化。让我们在各自的工作、生产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足的干劲,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把人生的根基夯得更实,把发展事业的基础打得更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申,猴也”见于汉代王充所撰的《论衡•物势》中,说明十二属相与十二种动物相配,自古就成为既定规范的习俗。“申”为什么是猴?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语:“猴者候也。见人设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状定猴之名,也较合理。
猴与人类的缘分很深,同属于哺乳动物灵长目,溯古探源,人由猴类中的类人猿进化而来。在基因图序中仅差千万分之一,典型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猴,不仅肢体形态、生理组织与人类相仿,而且在动物中以其聪明、富有灵性首屈一指。它有一定的思维、记忆、摹仿、识别等高级脑的功能,能直立行走、蹲坐,甚至用前肢使用工具(如用石砸开硬果),相互梳理皮毛,捉虱子,这些均属人的智商动作。
猴生性好动,活泼俏皮,很讨人们喜欢。神医华佗首创的五禽戏,就是仿效五种动物姿态的一种锻练强体之术,《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有他的话语:“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猨即猿,这里是说运动时模仿猴子的姿态动作。古代人们利用猴子的灵性,驯猴表演供人娱乐。据《清稗类钞》所记,清代凤阳韩七训练了一个猴子剧团,生旦净丑,鸣钲击鼓,都是猴子,令人叫绝。明代戚继光为抵抗倭寇,专门训练了几百只猴子,施放火器,帮助作战。当前,训练猴子为人类服务的事例不胜枚举。我国浙江绍兴人让猴子上山采摘野生兰花卖钱;海南琼州一带的药农驯养当地的猕猴,让其在海边悬崖峭壁上采摘燕窝;英格兰医疗中心以猴子为护士,能干病房的各种活路。利比亚有一家餐厅驯养猴子当服务员,穿侍者服,戴白手套,嘻皮笑脸地为顾客送饭,生意十分兴隆。
在许多人的眼里,猴具有不畏强暴、刚直不阿、明断是非、敢做敢为的品质。实事求是地说,这一品质,猴们即使有,也可能“意识”不到,我们宁愿相信,这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某种需要而完善并赋予猴的。事实上,人们常常用这一优秀品质烛照自己、要求自己、激励自己。猴的这一品质得到完美展现的,要算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这只石猴,原本也有顽劣成性的一面,后跟着唐僧西天取经,抑短扬长,一路降妖除魔,上天入地,劳苦奔波,不畏艰难,历经千险,终成正果,也炼就可贵品质。古往今来,莫不为人们赞叹、讴歌,对一代代人的成长和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约定俗成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甚多。猴子天生胆小,见血胆颤惊吓不止,故有“杀鸡给猴看”(俚语),“山中无大王(指虎)、猴子坐正堂”(警示语),“沐猴而冠”(戏谑语),“树倒猢狲散”(警示语)。歇后语 “猴子耍大刀——胡砍、猴子扫地——只顾眼前、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等,常被使用。
人们说起没影的事或者办不到的事总是说等到猴年马月吧。在中国古代,除了以十二生肖纪年外,也用十二生肖纪月,其中因为5月草长、人欢马叫,所以又被称为“马月”,因此从年历的角度来讲,是有“猴年马月”这个日期的。天文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月”这个词的来历无从考据,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古汉语专家骆玉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示,这个词多半是来自民间的谚语。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猴年马月”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
银羊呈祥花果硕,金猴献瑞财源广。辞去了知跪乳之恩的羊,迎来了有灵长之聪的猴。猴既得人们所喜爱,它的那些受称道的特点,也必将为人们共鸣并强化。让我们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足的干劲,勇往直前的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追求美好明天而戮力同心,发奋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