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83岁高龄的舅妈突发大面积脑梗,经医生全力抢救无效辞世,带着儿孙对她的依依不舍,带着亲友对她的殷殷祝福,同时也带着她乐观的心态、开阔的胸怀、睿智的人生和她精湛的厨艺,带着她不死之灵魂到耶和华那里报到去了,去那四季如春、鲜花满地、歌舞升平的天堂享福去了。
舅妈善良贤淑,待人真诚。我外公这个家族相当庞大,是当地的望族。舅舅在桂东一中当老师,舅舅舅妈在一中的家,就成了我们这个大家族的集散地和中转站。舅舅舅妈鼓励子孙后代们发奋图强,陆续让近20个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都考到一中来上学,一来一中的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二来跟着舅舅上学,有舅舅舅妈的照顾,父母们放心。上世纪80-90年代,就有包括我和我弟弟在内的10多个来自农村的他们的侄儿外甥一起在一中读初中或高中。舅舅关心孩儿们的学业有成,而舅妈则操心着孩儿们的身心健康,每到周日舅妈就让这些孩儿们到家里来打牙祭。谁有个头痛脑热的,舅妈一碗秘制药茶,保证药到病除。在他们的精心照料和自身的努力下,这10多个孩儿最后都考上了中专或大学,跳出农门,实现了为家族争光的目标,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怀孕临产时,由于比预产期提前了半个月,又是难产,妈妈和婆婆都来不及赶来,是舅妈一直陪伴着我熬过了那撕心裂肺的痛苦难熬的三天两夜,直到阵痛发作第三天凌晨3点,经剖腹产出儿子后,医生将儿子从产房抱出来,喊道:“母子平安,谁来抱孩子?”当时,其他人都还在打盹,只有舅妈一个人还打起精神坐在产房门口等待着我们母子俩。舅妈从医生手中接过刚刚出生的小宝贝,疲惫的脸上立刻笑成了一朵芙蓉花。舅妈的脸上总是笑容不断,心中充满平安,在她的每一个儿孙和我们这些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的成长和事业中,总也离不开她老人家的殷殷代祷和默默祝福。
舅妈热情好客,厨艺精湛。舅妈对厨艺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性。她家里经常宾朋满座,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她总是亲自下厨,烹制很多美味,吃得亲朋好友们赞不绝口。历年来,从她手上制作出来的美食不计其数,她制作的香肠、咸鸭蛋,口味极具特色;她制作的杨梅干甜酸适度,回味绵长;她腌制的藠头酸脆爽口,让人垂涎;她制作的豆腐乳醇香扑鼻,口感独特,是下饭的极好佐餐。她每年制作几大罈子,很多亲朋好友拿着小瓶子到她那里去分取,并且被她众多的儿孙、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带到全国各地,成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家乡美味的牵挂与安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民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上,舅舅家当时还在桂东农村,全家六七口子人,口粮很紧,舅妈凭着她的智慧和厨艺,把山上挖得的蕨根糍粑和菜园里种得的蔬菜变着花样的做成各种可口的美食,既能节约粮食,又能填饱肚子,还能换换口味。当地人说:“瞧,她多能干哦,同样是这么多人口,这么多粮食,人家还在饿肚子,他们家还能调口味,调生活。”
舅妈信奉基督,崇尚善美。舅妈信奉基督教30多年,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每到星期天上午,不论风寒雨雪,一定要去教堂做礼拜。几十年来一直秉承“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不轻易发怒……”等等教义,以她们这一代同龄人少有的豁达心态对待人和事,理性看待生、老、病、死,从不把疾病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背在身上。她年轻时就得了心脏病,心脏搏动超缓,有几次差点昏死过去。98年儿女给她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后,她的身体如枯树逢春,重新焕发了郁郁生机。期间虽也有这里痛那里痛,但是,舅妈都很积极乐观,该看病就看病,该去锻炼就锻炼,该去祷告就去祷告,该去会朋友就去会朋友,丝毫看不到她像其他老人家一样,有过什么多余的顾虑和包袱。她对待生死相当睿智。平常就跟儿女们说,她死后是会升天去见耶和华的,是去天堂享受幸福生活的。因此,要儿女们不要哭泣,要按照基督教信徒的仪式举行葬礼,由唱诗班唱着《三叠离歌》送她去天堂。不用儿孙等晚辈们行跪拜礼,不信风水,不挂挽幛,不供祭品,不烧纸钱、不点蜡烛、不烧香,不打鞭炮,不吹唢呐,不扰民。她在儿女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在郴州基督教复活山定好墓地,自行购置好“装衣”,悄悄地准备好自己的后事,不让儿孙过多的为自己操心。也就是这种前世今生修来的福分,让她老人家生前没受多少病痛的折磨,也没有因久病卧床而过多的折磨子孙。遵循她老人家的意愿,她的儿孙们在她辞世后请了牧师来祷告,请了唱诗班来唱歌。整个葬礼文明、庄重、高雅、环保。俗话说“家有一老,犹如一宝”,尤其是这样高寿的豁达睿智的老人家。
舅妈的一生,是平凡无奇,朴实无华的一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一生,是善良贤淑、通情达理的一生,是和睦亲邻,乐善好施的一生,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流芳百世的伟业,但她的个人魅力和优秀品德,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她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