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梦想的诗歌照进现实生活的投影。
受人文历史爱好者老爸的影响,从小就对历史和地理格外感兴趣,所以长大后的旅行,多半偏爱历史人文景观。譬如南昌的滕王阁,那时候在南昌读大学,虽然初来乍到,但是怀着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热烈的景仰,我迫不及待地拜访了这座成名于唐初的古阁。
我的指尖轻轻滑过那些雕刻着镂空花纹的朱红色大门,寻思着上面是否有当年王勃抑或唐朝名士舞文弄墨留下的痕迹,可是后来才知道这只是妄想。老以为眼前的这座滕王阁就是唐朝的遗存,殊不知他早已经过了二十多次的屡毁屡建,眼前的只不过是1989年修建的建筑,实际上它的“遗体”早已不存在了。他其实一直只是活在世人的心中,活在那些文人墨客的笔下。我该为此而感到悲凉吗?我触摸到的和眼看到的不是什么唐风宋韵,也不是明清遗迹,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一栋建筑而已。
后来我去过的洛阳古城、金陵南京、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凤凰古镇,无一不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渲染,都没能给我太大的感动,最终我发现,游玩这些景点给我带来的震撼远比不上读一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来得深刻。对于许多背包客来说,《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是他们的旅行圣经,而我更愿意从文字中寻找旅行的向导,很多时候,就是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提及到的地方替我选择了旅行目的地,不过,这本书被我反反复复翻来覆去地读了不下五遍,越读却越不觉得苦,反而只感觉到旅行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美好。我想以秋雨先生的立意,之所以叫“苦”,应该也是苦尽甘来的苦吧。
再提及滕王阁,或许我之前太过于斤斤计较,见不到真正的滕王阁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有所感悟。王勃笔下的那个滕王阁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滕王阁序》以及那些所有和他有关的文字、思想和历史却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永无尽头。由此可见精神的力量确实比物质来的要伟大得多。因为他们都被那些文人墨客赋予了灵魂,给予了思想,而实际的建筑,只不过是供人们寄托怀念的一个载体而已,所以我最终释怀。
至此,我领悟到了旅行意义的一二,很多旅行,是一种情怀的寄托,当你的寄托无处安放时,那么阅读会为你提供安放的地方。文字的魅力在于此,文化的力量在于此,历史的底蕴在于此。
旅行的意义,从山川大河间更可以领悟到一二。记得大二暑假和朋友游览长江三峡,从屈原的故乡秭归登船,一路溯流而上到重庆奉节,船是观光号,慢行大概需要12个小时。从上船伊始,我一直站在甲板上看两岸的山水,看着群山远远近近、开开合合、纷纷向我扑面而来,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且丝毫不觉厌倦,直到夜色渐浓,青山已经渐渐融化在夜色中,如山水画上墨色的晕染,碧绿变得黝黑,我才惊觉我已经在船头保持同一个姿势已经四个多小时。不记得有没有看到神女峰,可是我完全没有遗憾,因为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片水,都不会让你失望。西陵峡的壮阔,巫峡的秀美,瞿塘峡的险峻,都让我沉迷其中。来过这儿,方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并不是夸张,也方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诚不我欺。
我无意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对立起来,其实很多人文景观是融于自然景观中的,像南京的明孝陵、中山陵隐于紫金山中,白帝城隐于三峡之中,但是,山川河流湖泊大海带给人的震撼是无可比拟的,这种力量,只有人文景观传承下来的文化的底蕴可以媲美。
所以,阅读与行走,对于我来说就是旅行全部的意义。人生就是一直在路上,我的旅途没有终点,所幸我还保有那颗孩童般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未知的旅行,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