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放假去图书馆,一本《一百个人的十年》吸引了我,来自冯老,这样一部纪实文学采用了口述笔录的方式,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回顾那样一个“难忘”的年代。资料完备、细节详细,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细腻而又触人心弦的人世百态图。
我们都是70后,那个年代我们并没有切身经历过,面对书中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文化大革命”,透过文字感受那一代人所承受的巨大苦难,我仍然感到了一种无法释怀的沉痛与震惊。我们没有这种经历,也就没有这样最深层次对生活无助的感受,我们没有那代人那般的经历,那般的感受,也就少了一种所谓的“坚韧”、“不屈”。 0000《一百个人的十年》,都说,同样的历史事件,在史学家和文学家手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史学家倾向于灾难的史实,而文学家则侧重于当年的受苦受难者的内心世界。很显然,大文学家冯老,以一百个普通中国老百姓在“文化大革命”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为我们还原那场沉沉烙印在中国历史中的真相。我们可以这样说,整本书都是在絮絮叨叨,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人的絮絮叨叨,都在絮絮叨叨着同一个时代,为我们讲述着同一个时代里的悲欢离合。
十年,说起来轻巧,而一个人的一生,运气好一点也无非就是八个十年,从懵懂到叛逆,从热血无畏到沉着冷静,从意气风发到成熟稳定,从安居乐业到静享天伦,从心安知命到与世长辞……这之间又能有多少个时间给我们挥霍。成长中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十年,就是转瞬即逝,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光景,因为于我们而言,无非就是成长所必经的,所必须消耗的一段光阴罢了。可十年,在那个年代那个时代的十年,我们所谓掰掰手指头都能撇清楚的十年,却根本无从考量无从计算,也无力去算。
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短?对于以待人来说又有多长?
是一瞬那么短,是一生那么长。
一百个人的十年,一百个人描绘了一代人,十年缩影了一个时代,我们细细放大来看,这个时代完美结合了一代人的忠诚淳朴与自私愚昧,这才诞下了如此之多的牺牲品,时代的牺牲品。犹记得书中的一个片段,直到刚刚回想起仍然觉得触目惊心。口述者说,亲人在牛棚的时候,给他寄过一封信,他说这是他度过的最好的作品,纵是所有文学作品也不能与之相比。那封信不长,却写满了各式各样他想吃的东西,满满的罗列了一整张纸,最后却只留了一句话“无论是什么,哪怕是两个香饽饽也好啊”。书信一封,从设想中的豪华大餐到香饽饽,我觉得对于那个时候的写信人而言,已经分不清二者的云泥之别,豪华大餐固然是好的,可是面糊饽饽也同样成为了人间极品……
纵观这本书,倘若我们抛开对社会的反思,对历史政治的探究,这本书其实最适合那些觉得自己生活不易、活着痛苦的人读。读完书前,我所了解的是大家都了解的,文革,悲惨,流血、牺牲、冤假错案、匪夷所思……读书后,这本书中展现给我的当事人所经历过的肉体的折磨、精神的蹂躏,对我而言,是那么的震惊以至于难以想象。看完、品完、思考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活的艰苦、生活不易?何必怨声载道,唯有努力生活,才对得起一辈辈人打拼换来的大好河山。
历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被遗忘的,一种是应该为世人铭记的。尽管时间足够强大,生生不息湍湍而流,会使历史渐渐褪去甚至遗失,但事在人为,遗忘固然也在认为。
而遗忘,比遗失,更加罪孽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