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是刘心武小说的“三楼”系列之一,荣获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二楼”(《四牌楼》、《栖凤楼》)我还没看过,单就《钟鼓楼》而言,确实属佳作。
这部小说用橘瓣式的结构,通过北京胡同里一家普通市民的婚礼,写到了几十个人物,从一天延伸到了几十年,有着大量的民俗学、社会学的信息,堪称为一部现代的“北京清明上河图”。这部小说完全满足了我的口味。我最佩服的,是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全书共六章,分别以地支名卯、辰、巳、午、未、申命名记录了从晨5时至下午5时共12小时的事情但文章的笔触决不停留在这十二小时里,作者纵横千里、信手拈来,娓娓的向你讲述了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几十年的物事变迁,由钟鼓楼一带而延伸至整个北京,整个中国,物是人非,钟鼓楼风雨不变的屹立着,鉴证的人世间的对与错,见证着时间的款款而逝……
读刘心武的大作《钟鼓楼》,就像吃了一碗老北京炸酱面一样,其实说喝一碗老北京豆汁更贴切一些,让人真真切切、痛痛快快的体会了一回北京风情。读完感觉自己已是半个“北京通”了。
书中设定的年代是个新旧混杂的时代,像薛大娘一家经历过解放战争、大跃进、文革、三年困难时期、改革开放,日子越过越滋润,骨子里却依然无时不刻计较着旧时的讲头习俗。潘秀娅虽然是个年轻人,却是在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匮乏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市民的她依旧学着前辈一样站在柜台对客人不理不睬,依旧在二十二或二十三岁就物色各种符合她条件的男子之后成婚成家,但是她也会学着挑各种牌子硬但不实用的家具装饰新房。当然,这里也有同时拥有新思想新知识和传统美好品格的年轻人,比如荀磊。比荀磊小几岁的姚向东却是另外一副模样,乘乱溜进了薛家偷走了“雷达表”和“汤封”,使薛家的喜宴大乱。还有很多很多这样新新旧旧的种种存在着,不管是人是物还是情,都使那个年代所感受到的幸福和觉悟比现在都要来得强烈和真挚。
故事中所涉及人物众多,每个人个性突出,性格鲜明,通过不同人以各种形式的接触,展现出各个阶层人的面貌。虽然人物众多,但并不凌乱,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血肉。无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悲喜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对待这些悲喜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要知道,即便是那些我们看来十分风光的大人物们,其内心的痛苦又怎么是我们能理解和体会并接受的呢。而自己所拥有的一些东西,也未必不是那些风光的人所短缺并十分羡慕的。这便是《钟鼓楼》给我的最大感触。每当觉得生活不能再糟糕时,请记住,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