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加强了金融监管、推进了金融体系改革,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除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传统的三大风险外,声誉风险等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随之中国也开始了对声誉风险的重视,2009年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2011年,在三年前的金融危机的大浪尚未完全退去时,欧债危机又开始上演,银行业的声誉、公信力和公众的信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告诉我们声誉风险的管理必须提上日程。
所谓声誉风险是指意外事件或有关业务活动的负面宣传,不论其真假,可能对银行的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区别于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其具有无形性特征,直接损害的是银行名声、声望、信誉、竞争力、市场信心等无形资产,尽管最终也会导致银行的财务损失,但很难直接表现出来,损失的数额、期限难以具体衡量和估算。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形性,致使日常的监测非常困难,事前的防范难度非常大,极具突发性,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一旦发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回忆近几年周边地区发生的金融案件,信用卡诈骗、票据造假、ATM盗窃、款包抢劫、资金挪用等等,这些案件的发生给我们银行造成了一定的资金损失,同时将银行的形象也大大折扣,严重的声誉影响很可能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声誉的损失是潜在的,对银行业来说,也是致命的,银行作为经营信用的企业,对声誉具有独特的依赖性,客户将资金存进银行换取一个没有自身价值的凭证,靠的是对我们银行声誉的肯定和信用的信赖。所以说声誉是银行的生命线,只有具备良好的声誉和杰出的服务才能有忠实的客户和优秀的人才,能形成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目前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声誉风险管理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为建立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立品牌经营:加强银行内部治理,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不断增强公众信心,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贯彻品牌战略,鼓励产品创新,推行流程银行,提高服务质量,以熟练的技能、优越的流程、持续的创新、优质的服务,维护和树立专业、创新的形象和名声,不断提高市场号召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品牌价值。
2.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声誉风险识别、评估、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因素,及时防范和化解;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现应急工作全方位、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统一确保在极端事件发生时,能够在最短的事件内按照既定方案有序处置。
3.立声誉意识:培养声誉创造价值的理念,强化员工声誉意识,在全行树立良好的企业价值和道德风气,提倡公平、公正、自律、诚信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精神,强调员工在于客户交易、合作等过程中应依法合规、审慎经营、平等自愿、公平诚信,注重长远利益,减少违规舞弊、虚假宣传甚至吃、拿、卡、要等行为,防止因为个人行为 而影响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