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炸天鞭炮送走了年,然而年味依然在齿间流转,在心中荡漾,在脑中回旋。
在我们家乡,过年,其实从前一年的腊月二十四小年就开始了,甚或开始于更早的熏制过年的腊肉腊鱼,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才算过完。
小年二十四---打“浓墨”送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生日,每家每户都要除尘扫墨,洒扫庭院,拆洗被褥纹帐,打扫卫生,俗称“打浓墨”---以前乡下烧柴火形成的挂于灶头房梁的黑黑的烟灰谓之“浓墨”。现在乡下不烧柴火,也开始烧煤烧气烧电,也没有“浓墨”可打了,但这天照例还会打扫好房前屋后家里家外的卫生,送灶王爷上天,迎接新年。
大年三十---吃年饭除夕守岁
腊月三十是大年,也就是真正的过年。这天的核心就是做年饭吃年饭。
腊月二十八、九开始准备年饭的材料,杀鸡宰牛,捞鱼捉鳖,洗猪肚,炖海带,烧猪脚,浸墨鱼,扯葱蒜,摘青菜,好不热闹,一切食材就绪,单等年三十开炒开炖开烧。
等等,我们家乡还有两道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须在大年三十之前准备好---黄切肉(音)、桔皮肉。黄切肉其实不是肉,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红蓍丝、萝卜丝、葱等,把这些原料放在一个大钵子里,放适量的盐和糖,用水调和得不干不稀,然后舀大小适中的一砣砣放到烧热的油锅里,炸成金黄,即成外脆内软喷香美味的“黄切肉”;“桔皮肉”因其皮形似皱皱的桔子皮而得名,也就是菜谱上所说的扣肉,我倒觉得叫“桔皮肉”更形象。把带皮的五花肉切成三、四寸见方的正方形,洗净下水煮至筷子可插进肉皮,捞出趁热上卤---在滚烫的肉皮上抹上用黄酒红糖炒制的卤,冷却后跟冷油一起入锅炸至金黄(一定要是冷油哦,否则不仅肉容易炸焦糊,油还容易炸锅,很危险的),出锅后立即在在滚烫的肉皮上抹上冷开水或者湖之酒,这样肉皮就会起皱成桔子皮样了,桔皮肉即成,要吃时拿出一块,无论是蒸梅干菜、炒红萝卜,还是红烧油豆腐,均是肉香四溢,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美味自不必说。
大年三十吃过早餐,开始准备年饭了--- 我们家乡是中午吃年钣,有的地方是晚上吃年饭。
好啦,一切准备早已就绪,有请掌勺大厨!我们家的掌勺大厨是先生,瞧他那排场,洗菜的、切菜的、端菜的,分立左右,洗碗的、涮锅的、端盆的,排列前后;看他那神气,挥舞着锅铲,差遣着一众“小二”倒油、放盐、尝味、装盘,俨然国宾馆里料理国晏的特级大厨!只见得,锅、瓢、盆、勺齐上阵,炒、炖、烩、蒸全使出,厨房里热气腾腾、热火朝天、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厨房外,父亲已经把桌子抬到了屋外大门口,摆上了精心准备的鸡鱼肉三牲,点上了香和焟烛,烧起了纸钱,父亲领头,每人都虔诚作揖---吃年饭前要先祭拜天地祖先,祈求一年平安幸福。
祭拜完天地祖先,年饭也准备好了。鞭炮响过,鸡鸭鱼肉、海鲜靓汤、青菜果疏、面点甜品,齐齐端上桌来,摆上杯盘碗筷,倒上酒水饮料,全家人围桌而坐,举杯同庆,年饭开吃啰!
大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是除夕守岁啦。
吃过晚饭,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着瓜果点心零食,或拉家常,或看电视,或打纸牌麻将,或玩游戏,通宵不睡,是谓“守岁”。其实也不会刻意通宵不睡来守岁,而是以通宵点灯以示守岁,除夕这天晚上,每间房的灯都会通宵开着,这天是不用节约的,就算是还没有电灯的穷困年代,每家也会通宵点上煤油灯。守岁最期待最兴奋的是孩子们,长辈们会给每个孩子发红包,谓之“压岁钱”,孩子们得了“压岁钱”,兴高采烈地压在枕头下美美地睡一晚,第二天便乖乖地交给父母。
大年初一---“挂红”“出行”拜祖年
初一,是新年的开始。
这一天,长辈会早早地起来,晚辈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给长辈拜年,祝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互相拜年祝福。洗漱毕,准备“挂红”(音)。长辈早已在桌上摆上了各色点心、零食盘、水果盘,准备好了糖水红枣茶---杯子里放上一勺白糖两颗红枣,倒上开水,喻意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日子红红火火,全家人围桌坐下,喝着糖水茶、吃着零食水果,说着祝福的话,这就是家乡大年初一的开端---“挂红”。
新年的第一次出门谓之“出行(hang)”。“出行”是有很多讲究的,要选时辰,看方位,定路线。乡村人信奉大年初一出行主导着一年的运势,所以非常的重视,一定要看过黄历,仔细研究,生怕误了时辰,错了方向。而“出行”本身很简单,在选定的时辰按选定的方向走到一个选定的地方,放一封鞭炮,烧一把纸钱,对着选定的方向作几个揖,说几句祈求保佑的话就完了。
“拜祖年”似乎是我们家乡过年特有的习俗。“出行”之后,长辈会带着一家老少带上供品到祖坟山去给先祖们拜年,在祖坟山各先祖的坟前放鞭炮,烧纸钱,作揖祈平安。
走亲访友舞龙灯
在乡村,平日里各自忙工作忙农活,亲戚朋友也少有走动,到了过年,闲暇几天,少不了串门拜访,拉近亲情,增进感情。
家乡有句俗语: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一儿子媳妇孙子得上父母家给父母拜年,初二女儿女婿外孙得回娘家拜年,初三初四之后便是兄弟姊妹和其他亲戚朋友之间的互访拜年。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虽然不再拘泥于必须哪天上哪家,但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永远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美德,看重亲情重视友情依然是我们内心永恒的向往。
从初七、八开始,乡村就舞起了龙灯。
舞龙灯或许是目前村民们唯一的集体活动了。搞集体的时候,会出集体工、有样榜戏、放露天电影、开大会等,村民们会经常碰头聚会,而现在,村民们劳作完后就在自家看电视,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期间的舞龙灯也给他们提供了集体娱乐的机会。
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龙灯班子,敲锣的、打鼓的、吹唢呐的、提龙头棍的(指挥舞龙的人)、舞龙的、提篮发段(音)的(负责收红包礼品说顺口溜吉利话的人),少的十几二十人,多则几十人,都是本村的村民,他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从村委会出发,一路吹吹打打,逢家必进。“龙”要先在主人家里的每间房子串过,叫做“串屋”,然后再回到门前坪里舞龙灯,舞完后再“串屋”以示辞行,主家会在“龙”进家开始就一直放鞭炮以示欢迎,舞龙结束会包一个红包表示谢意。
舞龙灯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家户户要闹元宵。
现在的乡村,元宵节其实已经不似以前那么闹啦,以前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元宵节当晚还有别村的龙灯耍过来,有的到十一、二点才收灯。村民们会自发的聚集到禾坪里,端来自家的果盘元宵一起分享,小孩子们放鞭炮烟花,大人们接龙灯聊家常品零食,反而热闹。而今,元宵节除了各自在自家吃元宵,放烟花鞭炮,就是看各电视台的元宵晚会了,元宵晚会倒是热热闹闹的,这也是新时代的闹元宵吧。
十五晚上十二点,放上一封炸天响的鞭炮送走了年,人们又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劳动中,播种新一年的希望。(财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