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笔者随个金部门下乡走访发现:农村中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都是老年人、妇女和未成年人。在这些老年人和妇女中,都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但这类人群只知道把钱存入银行或存放家中,很少涉足银行理财产品。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和理财营销队伍,很难为农村客户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理财服务;二是银行营销手段滞后,营销渠道单一,营销技能匮乏;三是银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受人力、物力、财力制约难以将服务触角向农村延伸;四是银行服务对象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大多数农民只知道银行有存贷业务,不知道银行有代理收费、代理保险等新业务,而对于大中城市风靡盛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更是知之甚少;五是农民投资盲目,买了不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或导致财富缩水,或让“活钱”变“死钱”,有的甚至上当受骗,由此产生恐惧心理;六是农村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农民难以找到科学的理财渠道。
由此可见,农村理财市场是块“处女地”,潜藏着巨大的商机,有待银行去开发、挖掘。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兴起,银行理财业务向农村拓展成必然趋势。作为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部门,在拓展理财业务上也必将与时俱进,先人一步,抢占农村理财市场。要拓展农村理财市场,当好农民的理财“参谋”,帮助农民合理配置资产,消除财富隐患,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应是农村金融部门的明智之举。在拓展农村理财市场上,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向农民推介理财产品。因受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农民尤其是老年人未出过远门,见识不广,观念陈旧,在投资理财上是个盲区。农村金融部门营销人员如果贸然推介,他们往往会有抵触心理,有的甚至会误以为银行在诈骗其钱财。因而,农村金融部门营销人员应当耐心、平和地推介理财产品。最好的办法是先让农民了解、熟悉、掌握理财产品知识,再找恰当的时机向农民推介理财产品。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和农民勤沟通、多交流,多给他们讲身边的实例,分析各种理财产品的利弊与风险,引导其合理选择。
二是要综合考虑农民的多种因素为其提供理财“指南”。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金融业的发展,目前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不少农民由于缺乏理财意识及相关知识,在理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觉得无财可理,或者不知如何理财,或者盲目投资造成损失。农村金融部门营销人员要综合考虑农民的年龄结构、收支情况、家庭资产状况与当前资产配置及未来收支预期等多种因素,为农民当好理财“参谋”,并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农民普及理财知识,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使枯燥的理财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具体、通俗易懂,推荐的理财产品也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农民反思自己的理财观念,增强科学理财意识和能力。
三是要以稳中求胜的原则引导农民理性投资。农民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缺乏“增长力”,所以抗风险能力也较弱,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摇摆,故而一般不适宜作高风险和长期性投资。因此,农村金融部门营销人员要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引导农民理性、适度投资,将理财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稳中求胜的原则,选择一些保值或稳健型的产品,比如国债、货币基金等。在此基础上,视实际情况适当为农民配置一些保险产品,如附加医疗和住院津贴的商业意外险等。此外,选购理财产品时,最好以短期和中期相搭配,这样既可保证不时之需,又可兼顾相对较高的收益。
四是要摸准农民的投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理财方案。大部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收入和务工收入,农民的风险意识淡薄,投资理财知识和技能较为缺乏。虽然时代在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民普遍保持着“存钱防老”的观念,有的甚至只知攒钱而不懂得投资理财。针对此类客户,农村金融部门营销人员首先要了解客户是否有理财需求,以此来锁定目标客户;其次要探寻客户对风险、收益、资金流动性等实际需求,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沟通、主动询问,摸清客户底数,准确掌握客户的投资需求,并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提高营销的成功率。同时,还要围绕农村客户需求,加快产品研发和创新,及时推出适应农村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个性化的理财产品,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综合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农村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