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对厚书有些惧怕的人,怕自己不能善始善终。断断续续的看吧,读了这段忘了那段,感觉也变味了。可真要是一口气读完,又难以做到。终是亵渎了作者,也勉强了自己。所以,从友人手中接过递来的《采桑子》时,我心里不免有些犯憷。虽然书也不是很厚,但总怕是辜负了她的一番好意。尽管有些囫囵吞枣,好在我还是读完了它,竟然也没有什么负担感,还能尝试着零零碎碎说些感触之类的,也就不枉作者和朋友的用心良苦了。
怎么说呢,读这本书就像冬日里倒了杯刚烧开的水准备喝,然后突然想起其他事情,便起身去做,虽然只是过了一小会,但回来坐下再端起杯子时,心里咯噔一下——凉了——尽管水还是温的。那是一种心中的小叹息,小得如此微妙,无人知晓。刚开始的两章莫名的平淡,而且大多与我不熟悉的戏曲有关,让我有些找不着北。当时我很纳闷,像作者这般特殊的身份,经历了兴盛更迭,经历了暴风骤雨,难道不是随便挑出人生中一件小事也足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让人招架不住么?莫非真应了时间可以抚平一切那句话?我庆幸自己带着疑惑继续读了下去,接下来的文字让我马上明白,那种貌似自然的平淡其实是一种克制,一种隐忍的克制。一开始她克制着自己的感情,让一切淡淡的发生,又淡淡的结束,其实并没有把情绪完全宣泄出来。可后来,情到深处,那真是字字落泪,句句啼血。那是种无法压抑的情感,由不得她用笔头去遣词造句,去精雕细琢,它如何坦露在她的心中便如何坦露在她的笔尖,坦露在读者的眼前。就如同煮沸的水壶里冒出的白气儿,你捂不住,也千万别捂,因为那只会无用的烫伤自己。你只能看着它溢出,飘散,溢出,飘散,源源不断。或者选择釜底抽薪,熄灭火源,没有了往事的煎熬,一切都平息下来,你得到了安宁,却也只剩冰凉。
显然,作者是想通过描写晚清大家族里兄弟姐妹各异的人生,来表现历史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变化以及社会现实的变化。这一点,在后记里也得到了印证。尽管作者的文笔被称赞为“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瘟不躁,从容舒展中饱溢书卷翰墨之气,实有大家遗风”,但在小小的我看来,书市里写晚清家族没落史的小说不胜枚举,见过了,便过了,而且实难有太多的带入感。因为那些曾经的贵族生活于我都太遥远太遥远,以至于我甚至有时没有办法理解书中人物对于某些人,某些事,某些规矩的笃定、执着和痴迷。这不是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重要原因。真正打动我的是各个人物一生中不同的情感。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我亲眼目睹着它们和时间战斗,和人性的阴暗战斗。当我看到理应是本能的亲情却被贪婪所吞噬,当我看到牢固的友情瞬间土崩瓦解,当我看到残缺的爱情同样征服了生死,我或诧异、或流泪、或无言。人的感情或许是最复杂的,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它本身没有形状,可装在了人这一个个酒囊饭袋里,也便凹出了模样。也许我们可以用道德或者其他标尺去评判它,去讽刺它,可这些举动在人本性的情感面前却也显得分外可笑。因为你始终没有办法阻止它。内心的强大,抵过万人的口诛笔伐,不论这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流芳百世的好人,同样也有很多执迷不悟的坏人。生命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温是凉,自己明白也就罢了,有人分享固然是好,但有时却也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想到这些,便不禁佩服起作者来。
浅薄的我或许没能领悟到作者蕴藏的深意,写下的这些胡乱文字也免不了让人觉得有些矫情,可于我而言毕竟是心中所思,毕竟是心有所感,那也就够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