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高中就读于一所省教委直属的重点中学,据说这是大多数太原的孩子梦想中的三所高中之一,何况还是该校实验班。她去年高考后因成绩不理想,回我们县二中补习一年。且不说两校教学环境和教学特点的差异,光从两处的同学作比较,我就深有感触。
女儿在太原的同学们两年以前就有数人使用iphone和ipad等,各种先进的电子产品在班上应有尽有。从女儿的QQ聊天图案显示,这帮孩子上大学后 iphone更得到了普及。而家乡二中的同学,大多是分数不达一中的录取线,又掏不起几万块的赞助费,才在这里读书的。因基本上都来自农村,有的同学全家无通讯设备,高考信息还得发往亲戚的手机上。大部分同学家里没电脑,报志愿还得专程到学校的机房。女儿说,她以前没太意识到还有同学过着这样的生活,而且这个群体还是这样庞大。
我从女儿的旅游照片上看,太原的同学们全身的装备几乎都是“耐克”和“阿迪”,别的名牌只为有人彰显个性或调剂一下。家乡的同学,在英语老师讲到一双“耐克”鞋值四双“李宁”鞋时,全班同学惊讶得互相询问:那是什么样的鞋子呢?女儿回家后说,有一个女孩穿着一件中行发放的2008奥运T恤过了两个夏季,而且再没见有第二件换洗衣服,她觉得面对这些同学,自己穿着七、八百元一双的鞋子当场简直有种负罪感,幸好这些来自农村的同学们认不出来她脚上就是所谓的“耐克”鞋。要知道,在太原上学时教室里满地走的尽是“对钩”,习以为常的她从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
在太原上学时,每逢周末,校门口接孩子的车排满路边。每天车接车送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学校尽管有一流设备的宿舍楼,可学校附近年租金在三万元左右的房子还早早就没有了房源。这边的孩子们,平时住着简陋的免费宿舍,两星期休息一天的时候,幸运的挤上校门口等着的数辆城乡公交,村子小或偏僻的学生组成浩浩荡荡的回家大军,步行两三华里才能搭上回家的公交。有摩托车接送的已经是幸福之至了。我家孩子在她爸偶尔接送时,总是远离校门口早早下车,她说,不忍心让农村的同学们看到她坐着车而因此拉大他们之间的距离。
那边的同学们相约吃过“豪客来”牛排后,去看半票还40元的电影,用女儿曾经的话说“才花了一百元”。这边的同学,有的一个月才一百元的生活费,经常是几个孩子只买食堂的馒头,围在一起就着家里带的咸菜对付早、晚饭。
那边的同学毕业后忙着一起全国各地游玩,讨论出国事宜,女儿那不知钱为何物的同桌从QQ发过来“上大学最最痛苦的事就是还得计划着花钱!”的感慨,还附带一个哭脸。这边的同学讨论的话题是助学贷款、勤工俭学。
那边的孩子系出名门,高考后奔赴全国各地名校。他们报志愿只报1A,如果志愿落空宁肯补习,有的连被录到“哈尔滨工业大学”都拒绝去上,以至于造成全班50多个孩子就有20个补习生,那些孩子有着可是别人羡慕不已的高分。这边的孩子可想而知,有学上(而且是上得起的学)就是莫大的成功。
细细比来,女儿两边的同学简直是处于天上人间。我觉得,我女儿这一年的补习经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方面,在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关注弱势群体等思维的转变更是从她由惊讶、心酸和同情等触动心灵深处的感受自然而来。这是我当初没想到的意外收获,也是一年以来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