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你想要房子你想要车子,你想要旅行你想要享受生活。
你那么年轻却窥觑整个世界,你那么浮躁却想要看透生活。
你不断催促自己赶快成长,却沉不下心来安静的读一篇文章;你一次次吹响前进的号角,却总是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
成长,真有你想象的那样迫切?——转自雅虎《另一种活法》
一、困在时间的焦虑
曾经的有一段时间,你也可能一样,总是爱翻阅成功人士的履历。每每知晓一个佩服、羡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寻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何时修完的博士?多大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何时达到今日的成就?与此同时,你野心勃勃、精力充沛,似乎完全就可以通过年龄的对比来预见自己即将骄傲的灵魂和人生。
然而悲催的是,每次当你过多地去纠结年龄的时候,恰恰忘了人生可以借鉴却不能够复制。要知道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正如我并不赞同几零后几零后的区分和标签一样,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靠的是智慧和价值,而不是年龄。所以,何必去关心年龄,何必又去焦虑时间。更多时候,你需要做回自己,去阅读跟这个世界奥秘有关的书籍;去向着古往今来浩瀚的文明致敬;去不管别人怎么做,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守得住,不着急,慢慢来。因为年代是绝大部分当代人不可逾越的历程,也因为你才20多岁。
二、关键是你是谁,你想要什么、感兴趣什么?
如果你去问刚刚告别机械枯燥高中生活的年轻人,他想要什么?答案可能是千遍一律,无外乎想要优异的成绩、同学间的声望、漂亮的女朋友,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
你是谁?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枷锁,隔离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又是谁?你躯壳之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它,是谁?
世事多舛,你来何干?你该做些什么、走什么样的路?应该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怕什么,人生不可能一直都是只赢不输,走岔了,就退回来;走得急,就缓一些。时不时停下来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继续走。怎么可能不摔跟头呢?怎么可能诸事顺利呢?怎么可能有条一马平川来供你走呢?不多试错几个怎知自己跟什么样的人处得来呢?不多尝试一些怎知自己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呢?
20岁出头的年纪,不多多少少的知道自己是谁,对什么事感兴趣?于你而言,真的是灾难。
三、成长是一壶中药,熬的是时辰!
现如今,青年人的选择就如整个社会一样急功近利,“先污染后治理”,先成功后成长,先找工作再找兴趣,先出人头地再寻找自我。二十出头就想要稳定、无虑的生活,想要拥抱住某种确定感,焦虑着,想要立即像三四十岁的人那样,车房不缺,事业成功。大街上、公交乃至地铁上年轻人手里拽着的不是iphone就是ipad,要知道台湾的同龄人这会儿在地铁上手里拿着的却是人生智慧的结晶——书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尽管仍在青春,但“爱谈天说笑”的时光却成了一代人的集体乡愁。
你,真的享受年轻吗?为何你一边怀旧一边还在努力奔跑?你,真的热爱冒险和漂泊吗?为什么将理想纳给稳定和房产证做投名状?你,真的珍惜可能性吗?为何我看到你宁肯早衰也要拥抱“生活的终结”?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难道不在于这缓缓经历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天天,而在于未来的宏大勾画?
人生,当下才是真,缘去即成幻。眼前的每一刻,你都要认真地活;每一件事,你都要认真地做;每一个人,你都要认真地对待;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不能只仰望星空,要知道最珍贵、最需要珍惜的即是低头拉车、既是当下。因为我们都要死很久,活那么迫切干嘛,脚踏实地慢慢来。还因为所有的成长和伟大,“如同中药和老火汤,都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