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100年前,1912年4月10日上午,英国南安普顿港可能是世界上最热闹的地方,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兴起与结束,还有此后绵绵的悲伤都从此发端。码头上,挤满了旅客和送行的人群,行李搬运工、海关人员还有小贩夹杂其中,叫喊声、笑谈声与鸣笛声不绝于耳,它们的共同背影都是身后那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泰坦尼克号。
谁曾想,仅仅四天后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却不可思议地沉入北大西洋海底,从此引发了一个世纪的人们不胜的唏嘘和感叹,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或许仅仅是因为一片小小的钥匙,正是因为这片钥匙的缺失才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细心的人应该能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发现,全片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船员拿望远镜瞭望,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豪华的邮轮,这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电影中的镜头展现的却是真实的情景。实际上,泰坦尼克号上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筒望远镜,那为何在事发当晚却没有船员拿着望远镜来瞭望冰山呢?原来,望远镜放置在瞭望台的橱柜之中,而这把至关重要的钥匙由船上的二副布莱尔掌管。但是在首航之前,他却被临时替换,沮丧的他离开船时,无意中带走了钥匙。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布莱尔与死神擦肩而过,而带走的钥匙却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百年间,调查人员、历史爱好者和影迷们开始纠结于这个假设:如果夺命之匙留在了船上,如果水手能打开橱柜取出望远镜,如果能随时瞭望并发现冰山,那么悲剧是不是不会发生?假设毕竟只是假设,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最终葬身于大西洋的寒冷黑夜。
“夺命钥匙”留下了一个世纪的谜和猜测,而不管事实如何,都应该让我们时刻警醒——一个企业不管再如何强大,都有可能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可能随时出现问题而突然沉没。
“夺命之匙”提醒着我们要时刻居安思危,在现代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界成功人士都在思考企业的方向和未来,甚至不断鞭策自己前行。
很早以前就曾拜读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华为的冬天》一文,深感震撼。从1987年2.1万元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1852亿人民币的全球500强企业,任正非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一直在思考华为的未来和前行中潜伏的危机。《华为的冬天》一文写于2001年3月,当时华为的发展势头非常良好,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内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和思考长远。
在文章的开头,任正非这样写到:“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在接下去的文章中,任正非先生从均衡发展、自我批判等多个方面提到了华为存在的或是潜伏着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具体,也很真诚,没有半点的娇柔做作。一门的心思都是在思考如何使华为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发展得更好、更加长远,胜出对手。
1994年,任正非曾说:十年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其一。事实上,在2010年,华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运营商,并且与行业老大爱立信的差距越来越小。我想,这与任正非先生一直以来的危机感有着莫大的关系吧。
不巧,近日无意中拜读到招商银行马蔚华先生《与危机竞跑》一文,那种感觉,与读任正非先生《华为的冬天》一文有着极大的相似。
25年来,招商银行从当初只有一亿资本金、一家营业网点、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成为资本净额超过2000亿、资产总额突破28000亿、机构网点超过900家、员工近5万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在招商银行25年的发展轨迹中,尤其是马蔚华1999年出任行长以来的13年中所爆发出来的巨大创造力及高成长性,一度令人惊叹。不过如今,马蔚华似乎感觉不到收获之喜,反而有越来越多的隐隐之忧。
兄弟银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创新性产品的时效性越来越短、利率市场化之后面临的未知形势等等都是马蔚华心中的危机,如此,用危机四伏来形容马蔚华心中的危机感都不为过了。
事实是否如此呢?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使你不得不赞同马蔚华先生的观点,因为每一个危机我们都感同身受。招商银行面临的危机,我们一样也将面临,如何面对,如何来度过我们的冬天,这应是我们马上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冬天迟早都要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