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墙源自网络应用的一个专业术语,是应用在两个不同的信用级别网络中间的访问控制技术,现引伸放在银行与民间借贷间建立一道“屏障”却比较帖切。近期非法集资大案对银行风险防范敲响了警钟,银行加强自我约束,建立与民间借贷之间的有效隔离,当前显得十分紧迫。
一、监控信贷资金流向。严格遵循银监会“三法一指引”规定,加强信贷资金流向审查力度。切断从银行取得贷款资金,转手高息放贷的“渠道”,严把资金流向关,严密监控借款企业将信贷资金用于正常生产经营,避免借款企业利用自身的信用资质,打着生产经营的旗号,骗取信贷资金用于民间借贷的风险事件发生。
二、防止套取信贷资金。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查,确保其具有足够高的资信度、诚信度和担保能力;在业务合作中,对担保公司推荐的客户进行抽样检查,防止担保公司对资质较低的客户群体进行包装后向银行推荐,骗取贷款资金。重点关注参与民间借贷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寄售行、旧物调剂行和投资(咨询)公司等机构的“可疑交易”。
三、设置预警危险信号。提前预警企业的经营危机,分析早期危机征兆。银行不仅要关注授信企业的经营动态,也要对授信企业的行业动态、授信企业的担保互保信息进行关注跟踪,及时掌握危险信号,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
四、科学建立激励机制。近年来,银行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存贷款等规模化指标,经营利润等效益型指标,成了考核的标杆。在考核政策重压下,银行市场营销人员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出现了“买”存款不正常的现象,也“开拓”了民间融资行为获利渠道。因此,银行应立足长远,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坚持合规经营,不断改进服务,推动良性发展。
五、做好操作风险防范。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银行的三大风险之首,如何建立与民间借贷之间的有效隔离?针对“一把手”职务犯罪、基层机构犯罪、内外勾结犯罪三个主要案发源,理顺人的问题是关键,大凡要案员工涉案现象较多,更与内部员工违规、管理疏漏、风险甄别能力不足有关。为此,面对火爆的民间借贷,银行需要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建立案防长效机制,保持对案防高压态势,着力操作风险防范,建立与民间借贷之间的有效隔离。
六、加强全员风险意识。一是成立风险排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排查方案的制定和风险排查台账的建立,协调各单位风险排查的推进。二是不断加强学习,开展日常性的安全警示教育、廉政建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理论学习,使全员充分认识到参与民间借贷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从而使员工远离民间借贷领域。三是明确连带责任,与各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书,确保排查工作的有效性,对应暴露而未查出的问题,单位负责人负连带责任。
七、切实做好重点排查。一是做好异常行为排查,重点突出网络借贷、民间借贷、担保行为排查,明确参与民间借贷的具体表现形式,要求每位员工对照风险问题进行认真自查。二是开展信贷专项检查。集中精干人员,安排一定时间,对信贷制度执行专项抽查。通过座谈和到客户实地调查,了解信贷资金的真实用途和客户经理在办贷期间的合规合法性。三是开展员工会谈。通过召开员工座谈会或约见谈话等方式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采取走访员工家属和找客户谈话等方式了解员工是否涉足民间借贷行为。加强员工日常行为动态管理,从源头防范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八、坚持监督常态管理。一是规范业务操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切实加强贷款考察,对于大额贷款必须确认贷款用途,实行委托支付,有效避免套取现金,流向民间借贷市场。二是加大处罚力度。对排查发现的不良行为员工,视情采取个别座谈、教育转化、诫勉谈话、回访监督、调离岗位、离岗待岗等方式,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建立风险排查台账。根据要求按时反映各类台账排查结果,包括排查登记簿、测评表、谈话记录、整改结果等情况,及时掌握员工思想行为和更新排查记录,发挥监督和威慑作用,真正从源头上防范民间借贷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