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事件影响下,全球经济形势扑朔迷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巨大。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支柱,应该如何应对和调整?笔者认为,面对复杂局面,银行业更应坚定信心,坚持创新,坚守底线,树立新观念,适应新形势,拓展新空间,在危中寻机,在势中求破,以待春天来临。
一、救客户也是救自己
本次疫情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巨大,预计未来3到6个月,餐饮、旅游、商超等传统行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微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因此,银行业要全面摸排客户情况,甄别目标优质客户,识别潜在风险客户,为优质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在坚守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提供差异化金融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共渡难关。
甄别目标优质客户。在经济下行叠加疫情的情况下,银行业要特别关注专注主业的企业,把有限的金融资源优先向竞争能力强、核心优势突出的企业倾斜。
识别潜在风险客户。疫情之下,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会率先倒下。银行应救急不救穷,认真识别那些缺乏自生能力、没有发展前景和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对这些企业要及时预警、逐步退出,守住资产质量,保护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提供专业服务。银行要发挥自身优势,更加深入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周期、产业链特征,针对性提供现金流管理、产业对接等专业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通过专业的服务赢得客户,提升客户应对疫情等不确定性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企业自身的免疫力。
二、抢抓当前政策契机
当前,国家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应对疫情影响。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进入恢复期,银行要吃透政策精神,积极向企业宣讲,争取业务机会。
2月11日,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558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900亿元,加上之前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务1万亿元,共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2020年提前批地方债额度已经用满,稳增长的信号十分明显。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委通知要求,通过采取“再贷款+财政贴息”组合拳,实施名单制管理,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其中,地方性名单内企业专项再贷款只能由地方法人银行发放。近日,重庆市政府出台应对新冠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20条政策”和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24条措施”,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减轻企业税收、社保、租金等负担,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和银担合作等。
银行业特别是地方法人银行应紧抓政策红利,加强客户拓展,调整业务结构,支持社会民生事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三、更要看到长期机遇
每一次重大的突发事件都会催生一批新产业,经过本次疫情,大健康、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视频直播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有望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对于银行业而言,需要认真研判形势,找准切入点,抓住业务机遇,抢先布局新业态。
同时,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补短板也将催生大量的业务机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笔者认为,疫情之后,可重点关注以下补短板领域:
——公共医疗卫生,包括三甲医院、普通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应急医院、疾控中心,以及与分级诊疗、社区医生、私人医生相关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农贸市场、鲜活菜肉市场,2003年非典起于广州的农贸市场,这次疫情换成了武汉海鲜市场,会促进政府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
——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无害化处理、符合环保要求等方面的改造;
——旧城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的进度有望加快,赋予新的标准和内容;
——智慧城市,疫情后智慧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有望提速,目前上海市政府已经迅速行动,在2月10日紧急抗疫的同时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
——5G产业链,5G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疫情影响之下,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等行业加速向网络迁移,尤其是远程医疗,对带宽、网速、清晰度有极高的要求,5G势在必行;
——仓储物流,疫情期间,生鲜食材食品等在线购物快速增长,由此可能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成为长期经济现象,而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建立物资储备体系,也将带来对仓储物流的需求;
——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改革乃至扶贫移民搬迁等;
——地铁、机场、旅游等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地铁、机场还有补短板的空间,预计在下半年、最迟于明年二季度将迎来一个旅游高峰;
——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除了疾病灾害,还要关注地震、森林火灾、风灾、海啸、洪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四、创新服务方式
疫情影响已经从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向人际交往与社会心理层面进行渗透。疫情结束后,民众“排斥集聚”的下意识可能会延续较长一段时期,并可能最终固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心理状态,“非接触式”服务会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银行业要重构与客户的关系,让金融真正成为一种服务,而不单是一个场所。银行要综合运用线上和线下手段,创新产品、渠道、服务,探索推出线上开户、视频担保、远程面签等方式,并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可追溯性,提供嵌入生活、实时智能响应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
地方银行更应该加快创新步伐,加速金融服务方式的转变。地方银行拥有地缘优势、信息优势、效率优势,必须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特征的变化,依托金融科技,坚定不移实施数字化转型,以人为营销节点,以圈层化、社群化为营销手段,服务好周边居民和企业,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赢得转型发展的先机和主动。
五、提升员工素养
人是银行创新的核心,是银行最具价值的资源。在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时代,银行要树牢人才强行的人才观。先人一步、险中求胜、创造价值,关键是要靠人,依靠具有高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的员工。
构建学习型组织。银行要将构建学习型组织纳入企业文化,自下而上吸收、运用各层次员工的创意,激发员工的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习力、创新力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挂钩,增强员工的行动自觉。
搭建智能化学习载体。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金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医疗卫生、电子、教育文化、消费品、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绿色环保等)、沟通等专业知识,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课程,强化组织保障,在碎片化时代学习系统化知识,促进全体员工能力素养提升,推进银行创新突围。(作者单位:重庆三峡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