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直接影响到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不良贷款率偏高,资金的安全性、周转性、效益性较差,严重的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和良好发展,这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是必须认真分析加以研究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农信社不良贷款这一“顽疾”的形成是多因素、多方面的,有历史性、现实性、政策性、自然性、道德性致因,导致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一直被视为工作中的老大难、硬骨头。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多信贷人员谈盘活色变,认为清收工作天天干,好收的都清收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对清收工作没有信心。认为都这么多年了,能清收的早就清收了,所以不主动与借款人联系沟通,任由这些贷款继续“呆”下去。
二是由于不良贷款时间跨度长,不良贷款借款人、担保人及资产状况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改制、转让、破产或者借款人赖账、出走逃亡等逃、废债情况的发生,使得不良贷款清收困难。
三是信用社人员的变换、抵质押不到位、资产未保全诉讼保护期等问题,使得不良贷款清收更是难上加难,表外贷款多数已成为“死滞”。
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与经营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更是关系到当前农信社的改革发展。因此,清理转化不良贷款,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是农信社业务经营的重中之重,首要工作,当务之急。不良贷款清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沉下心来,克难攻坚,打好硬仗。
提高思想认识。农信社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认清形势,端正态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视清收困难,坚定清收信心,抢抓机遇,不等不靠,用时不我待的观念、壮士断腕的勇气,发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确保清收工作抓出成效。
加强沟通协调。不良贷款的处置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搞清收盘活不能孤军奋战,需要各级政府、农信社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农信社要及时向各级党政部门汇报“清非”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以取得各级党政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行政协调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一方面要主动与公检法司、政府部门沟通,积极寻求支持,以畅通清收渠道。并与法院执行局密切联系,对相关账户进行冻结、强行扣划;同时注意保护诉讼时效及执行期限,运用代位权、撤销权、留置、抵押权实现等多种方式来实施债权。另一方面派专人负责,对存量积案排查摸底,逐户见面,登记造册。利用节假日等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实时追踪借款人、担保人,一旦有可执行之机,坚决执行。
强化宣传“造势”。 要充分发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施策、一户一个措施”等收贷措施,要坚持一户一策,对症下药,分层次、抓重点,加大清收力度。同时加大依法起诉力度,汲取以往“只赢官司不赢钱”的教训,选择个别具有代表性、有还款能力的赖债户、钉子户,分批、分段依法提起诉讼,达到了起诉一户,胜诉一户,清收一户,震慑一片的作用。并加强与媒体、村委会以及征信机构联系,努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形成舆论压力,让赖账户“无处遁形”。
丰富清收举措。针对信用意识淡薄的公职人员,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严格惩戒。针对非公职人员的“钉子户”,通过媒体曝光、法院执行拘留等途径给予清收,达到清收一户、震慑一方的效果。另外还要学会依靠社会中介力量来清收。如,加强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实施“风险代理制”,利用律师的专业化服务,加快锁定风险和清收不良贷款的速度。在清收过程中还要讲究清收方法和策略,对一些暂无还款能力,但信誉较好的客户实行“放水养鱼”,组织信贷人员深入调查,根据贷户具体情况适时适度放贷,为贷户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同时,又可收回多年无法盘活的不良贷款,从而达到社农“双赢”的效果。
严把新贷质量。要从源头上杜绝不良贷款形成,防止不良贷款前清后增。一是信贷人员要尽职尽责做好贷前调查,按贷款操作程序,严格审查贷款必备资料信息,确保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要深入调查企业的资产、效益和信誉,调查企业产品产供销及发展前景,查阅企业的账薄、凭证,核实相关数据,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二是要严格按照贷款“三查”原则,实行“面谈、面签、照相”制度,对每一笔贷款严格落实“三真实、两合理”原则。同时严格管控区域贷款,严禁跨区(乡)贷款。三是要进一步健全贷款经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责、权、利相配套的考核制度,确立“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谁造成风险、谁承担责任”的贷款基本原则。对于临近退休的信贷人员发放的贷款,提前建立清收台账,加大清收力度。对离职信贷人员实行离职审计制度,违规造成的风险要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