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银行的浪潮,在全国各地正在有序推进,“改名不改姓”,始终服务于三农的市场定位一直是农商银行的宗旨和根本,同时,面对金融市场改革,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互联网金融推进金融脱媒的外部环境变化,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如何适应新环境下的风险管理成为了新的挑战,内部审计是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履行好新环境下的审计职责,审计的思维和观念就需要改变和更新,审计工作的方向就必须适应现代农商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如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效,应从四个改变入手:
(一)审计定位的改变。
内部审计应始终定位于为本行的中心经营决策服务,以本行的中心工作为着力点,主动谋划自身在本行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审计工作计划除做好“规定动作”以外,应当侧重于围绕本行重点工作、重要事项上来设计,具体落实到,组织开展对金融政策、董事会各项工作部署以及本行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重点监督评价内控管理及业务发展等政策举措的具体落实、执行进度和实际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向决策层反映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政策规定落地见效和不断完善;同时正确的审计定位就是不能过度的审计干预,审计监督应有制度可依,依法依规审计,避免凭审计人员自我感觉式审计以及凭表象自我推测性的审计,盲目性的审计约束势必影响业务的发展,就是说,内部审计工作不应该成为业务发展的“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业务发展的守护者,审计人员要正确看待“以平衡风险管理和收益、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等一系列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的观点,避免把审计工作带入死胡同,钻牛角尖的尴尬境地。
(二)审计职能的改变。
内部审计的职能除传统的监督、评价的基本职能外,还应该有咨询、确认的职能,审计的咨询职能体现于:审计在农商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卫士,还要做谋士,不仅要做“照妖镜”,还要做“望远镜”,审计人员充分依托自己全面的专业知识储备,应致力于为本行决策提供建议支持,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发展的各种因素,应及时予以反映纠正,同时应将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结果转化成为本行经营献计献策的方向上来,通俗的说,审计人员的身份应从传统的财产保护者角色转变为经营合作伙伴,农商银行发展的推动者,这样才会延伸审计的作用和职能。
(三)审计态度的改变。
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立足于做顾问和当老师的态度,而不应是冷板板找问题和查问题的态度,工作的出发点应从简单的“查错纠弊”转化为“提高帮助”来开展审计工作,这样才能与被审计人有沟通的基础,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主动征询其看法,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建议,让被审计人认识到违规,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同时传授其业务知识,告诉该怎么做,做什么,不管开展哪一个审计项目,努力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才能打破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之间僵硬的关系,这样的态度能很好的融洽各方面工作关系,构建内部审计关系和谐新模式。
(四)审计方法的改变。
现代金融科技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纸质凭证电子化、业务记录数据化、会计核算系统化等已成为现实,审计目标的实现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翻账本,查资料”审计方法,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拓展各业务系统的数据综合利用范围,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精准分析的能力,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依托EXCEL、ACSSE、数据库等方法开展审前分析,疑点查找,样本锁定等工作,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方法不仅仅是跟上信息技术的变革,更应让先进科技服务于审计工作,同时,将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转移,就必须创新审计方法方式,加强非现场审计,定期对本行的一些敏感性数据进行预警分析,趋势分析,定期提交非现场审计报告或风险提示,及时提出事中及事前预防及强化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违规事件的发生。